男女主角分别是陶玉书林朝阳的现代都市小说《带我去远方全章阅读》,由网络作家“坐望敬亭”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主角是陶玉书林朝阳的精选小说推荐《带我去远方》,小说作者是“坐望敬亭”,书中精彩内容是:社畜林朝阳为了工作忙的连相亲都没时间,穿越后娶了知青点最美的女知青陶玉书。以为是抱上了美娇娘,结果对方考上大学后便断了联系。家里人为此饱受闲言碎语的困扰,林朝阳却满不在乎,改革开放的浪潮正滚滚而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他哪有空为了一个女知青浪费时间?他本打算利用先奋斗几年赚上几个小目标,然后迅速躺平,从此当一条咸鱼,弥补自己上辈子兢兢业业赚钱却未曾享受过一天自在生活的遗憾。可还没等他实施计......
《带我去远方全章阅读》精彩片段
打定了主意要写点文章赚钱,林朝阳没有仓促动笔。
不光是因为他没想好要写什么,也因为不能轻易暴露这件事,毕竟他写要文章可是为了搞小金库,在家里写东西,那不是明牌谋反吗?
这天晚上,林朝阳在床上辗转反侧,他是那种有点心思就睡不着的人,脑子里全是想法,感觉再不写都快尿出来了。
陶玉书被他的动作折腾的也很晚才睡着,以为他是第一天上班比较兴奋,并没有放在心上。
翌日再上班,从六点半忙碌到八点,学生们都上课了,林朝阳的工作也清闲了下来。
他拿着自己的工作手册便在那里写写画画,胡文琼的工位就在林朝阳的旁边,见他摸鱼也没说什么。
这年头,谁工作不摸鱼啊!
快中午的时候,林朝阳正低头写东西呢,便听到一阵敲击地板的声音。
他抬眼一看,是位长相清癯的老同志,看起来得有七八十岁了,正拄着拐杖走到前台来。
这会儿胡文琼刚好上厕所,林朝阳便问道:“老同志,您要借什么书?”
老同志用拐杖指着不远处装着索书卡的柜子,“作家出版社的《美学批判论文集》,你去给我找找。”
这老头儿,谱儿还挺大!
林朝阳心里吐槽了一句,可谁让人家岁数大呢,惹不起啊!
他跑到柜子那翻了好一会儿,找到了老同志要的《美学批判论文集》的索书卡。
“老同志,我给您登记一下。”
林朝阳刚坐下准备登记,老同志又说道:“你再帮我找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西方美学史》。”
不早说?
要不是怕这老头儿倒地下讹他,林朝阳高低得掰扯掰扯,你搁这溜傻小子呢?
许是看出林朝阳的不满,老同志说道:“年轻人动作不要太麻利,刚才我话还没说完呢。”
怪我腿太快呗?
算了,谁让你岁数大呢,我再忍你一次。
等他再拿回一张索书卡准备登记,不想老同志却摆了摆手,“不用了。我刚才想了想,这书写的一般,不看了,没意思。”
说完不等林朝阳说话便转身离去,林朝阳一脸懵。
什么情况?这老头儿泡我玩儿?
他低头看了一眼索书卡,“《西方美学史》,朱光遣著。”
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国内美学教育扛把子的代表作,你管这叫写的一般?
个老登!
林朝阳冲着老头儿的背影狠狠唾弃了一口。
小插曲过后,林朝阳继续把精力放在工作手册上。
他的工作手册就是个三寸见方的小册子,几十页纸,面积也小,根本写不了东西,他用了一天时间就写了一半的纸。
下了班,他便跑到燕大南门。马路对面有个长征饭庄,是燕大学子常来改善伙食的老地方,被称之为“校外食堂”。
长征饭庄旁边有条小胡同叫老虎洞,这里有储蓄所、文具店和日杂店。
林朝阳过来是为了到文具店买点信纸,他写作的钢笔用的是图书馆配的钢笔,一天下来墨水都空了一肚,纸就不再占单位的便宜了,否则容易被当成“薅社会主义羊毛”的典型。
买完纸后,他又返回了图书馆,将信纸放进自己的工位桌槽里才回家。
吃完饭,林朝阳问陶玉书看不看电影。
燕大的大饭厅除了是食堂,也兼做礼堂和放电影。现在没有双休,都是周日单休,所以每到周六周日晚上,燕大便会对外售票放电影,票价五分,不过都是些老电影。
“晚上我还得写作业。”陶玉书摇头。
“那明天去看。”
“明天我得看书。”
返京一周时间,陶玉书逐渐露出她醉心学习的底色,连着被拒绝两次,林朝阳意兴阑珊,“那我去馆里看书了。”
“在家不是一样看吗?”
“你在这,我静不下心。”
林朝阳的花言巧语让陶玉书玉面含羞,白了他一眼,然后顺利出了门。
从朗润园东岸漫步到燕大图书馆已经是晚上七点二十,此时燕大图书馆的自习室和借阅室里依旧人满为患,馆内灯火通明。
正门楼梯旁有个传达室,里面有个姓谢的老师傅,林朝阳来图书馆两天,跟他也算认识了。
“小林,怎么大晚上还过来了?”
“在家闲着没事,过来看看书。”
谢师傅夸奖道:“还得是你们文化人。我那儿子要是有你们这些老师和学生一半的好学勤奋劲儿,肯定能考上大学。”
“您在燕大工作,您儿子以后起步也得是燕大。”
谢师傅听到这话眉开眼笑,“借你吉言。”
跟谢师傅闲聊了两句,林朝阳来到闭架借书处的前台工位,继续他白天未完成的事业。
林朝阳没骄傲到认为自己是个穿越客就可以平趟中国文学界了,而是用了个取巧的方式,那就是“借鉴”后世的成功作品,他现在所写的这部作品便是这样。
只是从大学毕业以后,他已经好些年不怎么动笔写东西了。冷不丁捡起来,想法很多,但也很杂,泥沙俱下,哪怕是有成功的作品借鉴在前,写出的东西也依旧不算出挑。
林朝阳知道这事急不来,得慢慢磨才行,把白天所写的内容删删改改誊写在信纸上,重新写了起来。
伏案时间长了,胳膊、肩膀难免有些酸疼,林朝阳起身活动了一下,他随意的看向馆内的时钟,发现已经九点了。
连忙收拾好了纸笔回家,到了家陶玉书刚要躺下睡觉,也没有多问他什么。
翌日一早吃完饭,陶玉墨说她今天要跟同学出门玩,要借姐姐的自行车。
陶玉书吃完了饭在刷牙,不方便说话,林朝阳便道:“骑走吧。”
“又不是你的车。”陶玉墨嘟囔道。
嘿,这丫头,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林朝阳倒不至于跟她这么个小丫头生气,陶玉书却不乐意了,漱了口道:“不借!”
“我跟你借,又不是不还你!”陶玉墨嚷嚷道。
“我的车,我愿意借就借,不愿意借就不借。”
“那是爸买的车。”
“爸给我买的!”
姐妹俩互不相让,陶玉墨气急败坏的找母亲告状。
陶玉墨对林朝阳出言不逊,陶玉书只是想给妹妹一个教训,见母亲来拉偏架,她也没再纠缠,“借你可以,态度给我端正点!”
“哼!”
有了母亲助威,陶玉墨十分得意,冷哼一声,但也不敢太过放肆,毕竟以后还得用车。
等她骑了车走后,林朝阳才搂着陶玉书的肩膀,“还是媳妇好。”
陶家三兄妹,陶玉书肖其父,处事大度,精明强干,所以深得父亲喜爱。陶玉成和陶玉墨则更像母亲,有点小资情调。
陶玉墨深受母亲的影响,对林朝阳态度一直不太好。
“这丫头就是欠教训,都是让我妈给惯的。”
“没事,我还能跟她一个小丫头一般见识?”林朝阳大度的说完,又问道:“今天咱们出去玩吧!”
陶玉书闻言脸色犹豫,昨天晚上她刚拒绝了林朝阳看电影的提议,今天再拒绝好像有点不太好,可一想到还有那么多书和资料没看,她就没心思出门。
林朝阳一瞧她的神色,便明白是怎么回事,媳妇太热爱学习了也不是什么好事啊!
他善解人意道:“行,明白了,我去图书馆看书。”
“还去?”
“你在身边我看……”瞎话说多了就不灵了,见陶玉书反应没有昨天晚上大了,林朝阳便道:“我这不是刚到图书馆吗?反正也没事,闲着也是闲着,周末还到馆里工作,领导看了不得夸我几句吗?”
陶玉书调侃道:“瞧你这点花花肠子!”
“我这叫追求进步。”
为了小金库,林朝阳只是暂时抛弃了他的咸鱼想法,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奋斗逼。
出了门,他都忍不住唾弃自己一口。
谁能想到,好不容易穿越一回,又成了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
给《沪上文艺》投稿是十月上旬的事了,到如今整整两个多月过去,即便是算上来回的邮寄时间,这个效率也十分堪忧。
林朝阳之前还觉得《燕京文艺》效率慢,现在看来,《燕京文艺》的编辑们已经非常勤快了。
不过好在,《沪上文艺》的编辑效率不行,眼光还是没问题的,他投去的那篇稿子如愿采用,编辑部甚至在信里说明了稿费单也会在几天之后邮出。
第二篇小说即将刊发,让林朝阳的心情再次愉悦起来。
时间眼看着走到了12月下旬,最近燕京城内似乎涌动着一股不同寻常的气氛。
12月24日一大早,林朝阳刚上班,就看到胡文琼正专心致志的坐在工位上看报纸,神情严肃。
放在往常,这个时间她应该在擦桌子才对。
林朝阳正擦桌子,一张报纸拍在桌上面,他抬头一看,胡文琼正一脸激动的看着他。
“胡姐,怎么了这是?”
“好事!天大的好事!”
胡文琼笑逐颜开,将手中的报纸展示给林朝阳。
“你瞧,《人民日报》上发表了老人家的重要讲话,雨过天晴了!”
林朝阳接过报纸,上面刊登了刚刚结束的三中全会公报以及老人家的重要讲话,他笑言道:“这两天大家一直在讨论这件事,这回是终于落听了。”
胡文琼重重的点了点头,她努着嘴唇,眼眶泛红,“落听了!落听了!”
胡文琼的失态在这一天是常态,不光是她,林朝阳可以感受到,在公元1978年12月24日的这天早上,整个燕大都在翻涌着一股强烈的情绪。
晚饭的时候,连老丈人都难得的给自己倒上了一杯酒。
中国这位步履蹒跚的巨人在泥潭里挣扎了十年之后,终于甩开身上的泥泞,开始迈向春暖花开的方向。
要是放在四个月之前,林朝阳看到今天的《人民日报》,估计能高兴的蹦起来。
现在不一样了,当初的壮志雄心早已就着软饭吃了。
马上要元旦了,先想好怎么哄媳妇才是要紧事。
现在虽然不流行过圣诞节这种洋节,但元旦还是要过的。
《牧马人》和创作谈让他收获了两笔一共一百零三块稿费,现在小金库又充裕了起来,他打算给陶玉书买个礼物。
小金库除了满足他日常的开销,最大的作用便是调和家庭氛围。
但有一个问题,林朝阳工资都交公了,每个月陶玉书只给他留十块钱零花,这还要算上他每天在学校的午饭钱。
从九月到现在,他领了三回工资,再算上原本陶玉书收走他小金库时留的十六块钱,再去掉他在学校的午饭钱,这个礼物的价值绝对不能超过二十五块钱,否则他解释不清这钱的来路。
想了想,林朝阳在这天中午找到了胡文琼。
“胡姐,之前听您说,您家姐夫是在新华书店工作吧?”
“嗯。咋了,要买书?”
胡文琼没等林朝阳开口便主动询问,林朝阳说道:“《外国文学名著丛书》能搞到吗?最好搞一套来。”
“这书啊,可不好弄。”
胡文琼语气沉吟,没敢打包票。
《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从很早之前就在策划出版,78年重新启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沪上译文出版社联合出版,收录的作品清一色都是世界知名的经典名著,甫一面世就受到了无数读者的追捧。
因为封面一概都是米黄色网格,所以被读者们亲切的称为“网格本”。
“你要是要个一两本,倒是不费劲。多了……”
林朝阳询问道:“不是新书也没关系,你让姐夫帮我打听打听,谁看完了书想卖的,我一本书给他加两毛。”
《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现在在市面上特别紧俏,一书难求,就算胡文琼丈夫在新华书店工作,可也不敢打保票就一定能搞来一套。
但林朝阳要是愿意多加钱这事就好办了,哪个书店还没有点损耗了?多出来的钱请同事吃个饭,这不就结了吗?
林朝阳这事办的通达,胡文琼没有感觉为难,痛快的答应道:“行,这事包在大姐我身上了。”
圣诞节过后的中午,林朝阳在食堂吃饭遇到了陈健功和王晓平。
双方打了个招呼,林朝阳就听见陈健功和王晓平在讨论着前两天在燕京高校界闹的沸沸扬扬的《今天》创刊号事件,这件事一直是这几天燕园里的热门新闻。
王晓平是个狂热诗歌爱好者,提到《今天》一脸的推崇和仰慕。
“你那篇《牧马人》现在可真是火啊!”陈健功低声对林朝阳感叹着。
“估计是借了《伤痕》的热度。”
“小说本身也足够好,你就别谦虚了,至少我们中文系看了的人都说好。”
两人闲聊的时候,王晓平参与了进来,语气大大咧咧,林朝阳无奈道:“晓平,你小点声。”
王晓平这才想起林朝阳之前的交代,露出个抱歉的笑容。
当着自己的面都这么肆无忌惮的聊,林朝阳心中有点担忧,“许灵均”这个马甲估计自己藏不了多久。
吃完饭,陈健功掏出两张电影票递给林朝阳,五四文学社成立后经常搞活动,看内参电影就是社员们的福利之一。
说是小西天儿中国电影资料馆的内部放映,林朝阳毫不客气的将电影票收下。
他给《未名湖》当顾问纯纯打白工,看点内参电影就当是报酬了。
晚上回家,林朝阳将电影票掏出来,陶玉书也很感兴趣。
她在燕师大,偶尔系里也会组织观看内参电影,学生们总是趋之若鹜,格外珍视这样的机会。
“你从哪儿搞来的?”陶玉书问电影票来历。
“平时帮五四文学社的几个学生占座,混的挺熟,他们送的。”
林朝阳的瞎话章口就莱,与乃妻如出一辙。
“可以嘛,人脉还挺广。”陶玉书调侃了一句。
听说两人要去小西天儿看内参片,小姨子陶玉墨羡慕的眼珠子都红了,看着陶玉书总是欲言又止。
夫妻俩何尝看不出这丫头的小心思,但两人思想统一,小鬼畏威而不怀德,不能总让她占便宜。
翌日下午,两人前往小西天儿观影。
因为是五四文学社组织的活动,所以今天下午这场电影有不少观众都是文学社的成员,其中还有陈健功、王晓平、查剑英、刘振云等几个熟人。
大家以前光知道林朝阳是历史系陶教授的乘龙快婿,但还从来没见过陶教授的女儿,之前倒是听章耀中提过,说林朝阳的妻子很漂亮。
今天一看,众人眼前均是一亮。
百闻不如一见!
陶玉书的长相明艳大气,很符合中国人对于美女形象的认知,身材高挑,站在在人群里极为出众。
“那个就是陶教授的女儿?”
“真漂亮啊,有一种卓尔不群的气质。”
王晓平和周围几个女同学讨论着,她长相秀美,在燕大的女生当中算是不错的,可跟陶玉书一比就有点自惭形秽了。
旁边几个男生也在窃窃私语,大家的主题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朝阳这小子,有点东西啊!
今天放映的电影是法国和意大利合拍的电影《巴黎圣母院》。
作为中文系的学生,《巴黎圣母院》和维克多·雨果之名在场的学生们如雷贯耳,以至于今天的观影活动在不知不觉间产生了几分神圣的朝圣味道。
电影是1956年拍摄制作的,但放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依旧可以称得上是佳作。
放映结束后,众人意犹未尽,连陶玉书都说想再重温一遍《巴黎圣母院》的小说。
又过了两天,元旦放假最后一天的早晨,胡文琼刚上班就将一个袋子放到桌上。
“朝阳,瞅瞅吧!”
林朝阳顿时喜上眉梢,打开袋子,入眼便是一摞“网格本”。
《傀儡》《诗选》《蔷薇园》《当代英雄》《猎人笔记》《安娜·卡列尼娜》《十字军骑士》……
林朝阳数了一数,竟然有16本书,其中几本还是五六十年代出版的,看着差不多有个八五品、九品新,这让他很是惊喜,经历了嗡嗡嗡那样一个年代,竟然还能保持的这么好,太难得了。
林朝阳对胡文琼表示了一番感谢,又将事先答应好的钱给了她。
这些书一共花了林朝阳26块5,稍微有点超标,但问题不大。
傍晚下班时林朝阳拎着一袋子的书走在燕园里,最近学校里多了一些杜丘同款的风衣,真由美的帽子也开始时兴,《追捕》所引发的文化现象正在具象化,并且不断的扩大。
林朝阳对这些并不关心,他只想到了陶玉书等会儿看到这些书时的又惊又喜的表情,脸上不由得露出幸福的笑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