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赵高郗鉴的现代都市小说《晋末中兴,随我衣冠北渡畅读精品小说》,由网络作家“鹿非马”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主角是赵高郗鉴的穿越重生《晋末中兴,随我衣冠北渡》,是近期深得读者青睐的一篇穿越重生,作者“鹿非马”所著,主要讲述的是:晋末中兴,随我衣冠北渡为葛洪仙翁友,为谢安桓温师,为石勒苻健敌,为冉闵慕容主。我叫赵高,最高的赵高!衣冠南渡之际,郗鉴、祖逖、刘琨等名臣强将坚守北方,寸土不让。乞活军,流民帅,坞堡主,纷纷携手于故土抵御外侮。然堂堂中原正统却不思进取,偏安江左一隅,内斗不止,党争不断。今日我赵高也有一言,在这建康宫说与诸位:既掌权柄,那便刀刃向北,北伐势在必行,民不聊生,刀不入鞘!百姓安,则晋安!...
《晋末中兴,随我衣冠北渡畅读精品小说》精彩片段
郗鉴拿起被赵高随手丢于桌案上的诏书,用力紧握,指节发白,最终还是长叹一声,“先不说这个,等等士稚(祖逖字)的消息吧。”
“你今年己经十九了吧?”
“是,老师。”
赵高疑惑不解地看向郗鉴,不知道郗鉴为什么突然询问自己的年龄。
压下心头的阴郁,郗鉴看向一表人才的赵高,露出了满意的表情。
尽管只有半年的师生之谊,但郗鉴却格外喜爱赵高这个弟子。
虽然出身寒门,但见识深远,对局势的判断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年轻一辈中,论心思之深,手段之狠,怕是无人能出其右。
上一次见到这样的年轻人,还是曾在洛阳有一面之缘,出身琅琊王氏又与自己同龄的王敦。
郗鉴露出缅怀的神色,太康治世,一副民生富庶、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
那时的匈奴人刘渊还未谋逆称帝。
那时的洛阳人才济济,有“三张”—张载、张协、张亢兄弟珠玉在前。
有号称“二陆”的陆机、陆云兄弟由吴入洛,代表江东世家正式步入晋朝的政治舞台,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
又有好琅琊王氏双壁的王敦王导兄弟,于洛阳一展山东世家子弟的绝世风采。
尤其是那王敦,言行给了当时并不起眼的郗鉴极大震撼。
果不其然,三十年转瞬即逝,自己依旧困守在这一州一郡之地。
而琅琊王氏却己隐隐有成为天下士族之首,这其间王敦功不可没。
如今,郗鉴再一次看到了一个与当年一样的年轻人。
但......郗鉴又面带忧虑地看向赵高。
无论是陆家兄弟,还是王氏兄弟,甚至包括他自己,都出身世家。
而出身世家的人有靠山,自然也就有了家族联姻、门生故吏等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的的确确存在的牵绊。
眼前这个弟子,才能不输同龄王敦,更是远胜自己,又没有家族的羁绊。
从赵高几次对待圣旨的态度来看,这样的人一旦掌权,对世家皇权根本不会有任何敬畏之心,这也是他担心的地方。
“我不能害他,但是也不能放任他成长为谋权篡逆之辈。”
看到郗鉴半天没有说话,脸上的表情又阴晴不定,赵高疑惑问道:“老师,老师?”
郗鉴回过神,略带歉意地一笑:“想起些像你一般年纪时的往事。”
赵高不置可否,点头应是。
“十九,也不小了,该行冠礼了。”
郗鉴拍了拍赵高的肩膀,“按理说行冠礼是大事,得由父母操持,但你父母己逝,那我就替你做主,不知你可愿意?”
《礼记》有云:“冠者,礼之始也。”
在这个礼法重于律法的年代,冠礼是一个男人成年的象征,也是基础大礼。
即便是再不敬畏礼法的人,表面上都要严肃以待,否则天下士子的唾沫都能把人淹死。
对待冠礼无所谓,但赵高对于郗鉴的关爱不能视若无睹。
赵高点点头,感激道:“但凭老师做主。”
“嗯,现在天下大乱,礼仪那一套就免了,想必你也不耐烦那一套流程。”
听到郗鉴这么说,赵高也是莞尔一笑,“知我者,老师也。
若非老师提及,我哪天得空了,自己梳个髻戴个冠,就算是礼成了。”
郗鉴瞪了赵高一眼,“胡闹,此等话和我说说也就罢了,切不可对着外人胡言乱语,否则......知道了,知道了。”
赵高一看郗鉴又要拿圣人学说教育自己,就一脑门子汗,立马抱拳认错。
“哼,算你识相。
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这表字......”郗鉴有点为难。
倒不是想不出字,出身高平郗氏的郗鉴,脑海中一瞬间就闪过几十个。
可看看赵高,又觉得都不合适。
“子安嘛,立意过小......子正嘛,你又不配......”郗鉴小声嘀咕。
赵高悄悄翻了个白眼,这话也就是自家老师说的,换了别人,高低先给他俩嘴巴,再让他换个台词。
突然,郗鉴的脸色由苦恼渐渐变得欣喜,转头看向赵高,“晋,安,晋安如何?”
“赵高,字晋安!
哈哈哈......”郗鉴手抚胡须,仰天长笑。
“表演痕迹过重,导致观众完全无法沉浸到剧情中,零分!”
赵高心里默默吐槽过后,再次翻了个白眼。
以他对自家老师的了解,未雨绸缪那是刻在骨子里的,这表字必然是早就想好的。
今天只不过是当着自己的面说出来而己。
字以表德。
晋安。
晋朝安定。
这是希望自己今后能够成为一代名臣,护佑晋室安定。
又警示自己,必要恪守臣道,不可生出异心。
郗鉴深深地注视着赵高的每一个表情,格外紧张忧虑。
赵高的性格他了解,如果不愿,赵高必然会拒绝。
那他二人的师徒情分,只能到今天为止,他不可能为了一己之私,培养出一个未来有可能会谋逆的权臣。
首到赵高面带微笑的跪倒在郗鉴身前,郗鉴才重重地呼出一口气。
“老师,弟子愿承师命,此生以晋安为志,护佑百姓。”
“百姓安,则晋安!”
说完,对着郗鉴恭敬地磕了三个头。
郗鉴老泪纵横,“好一个百姓安,则晋安!
哈哈哈,有子如此,此生无憾!”
扶起赵高,郗鉴细心地替赵高拍去了膝盖处的灰尘,“你能如此想,为师甚慰,不枉你我师徒一场。”
这一刻,郗鉴真心把赵高当成了自己的子侄一般。
或许是郗鉴的殷殷期盼,又或许是心中那一份盛世汉唐的情结作祟,赵高扶着郗鉴坐下后,这才说道:“我本无大志,就是一个小兵,能遇到老师是命运使然。
今日之后,我也想试试,能不能在这乱世搅动风云,为汉人百姓做点什么。”
“好!
为师便与你一道同行,为结束这乱世,为我汉人百姓做点什么。”
郗鉴看向赵高,满脸的骄傲,“先成家,后立业,你先娶妻吧!”
“好......啥?”
满腔的热血,被一盆凉水浇了个透心凉。
就在此时,门外响起了声音:“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