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给力读书网 > 其他类型 > 岭南建基地,看我北伐大明王朝朱元璋虾仁大结局

岭南建基地,看我北伐大明王朝朱元璋虾仁大结局

浮轮 著

其他类型连载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孙古朴的起义军就像野火燎原,越烧越旺。老百姓们口口相传,说有个叫孙古朴的英雄,带着大伙儿要推翻那压得人喘不过气的明朝官府。于是,四面八方的农民兄弟,扛着锄头,提着镰刀,纷纷投奔而来。“孙大哥,我来啦!俺家那几亩薄田被官府征了去,活不下去了!”王二狗子跑得满头大汗,但眼里闪烁着希望的光芒。“好样的,兄弟!咱们一起,为咱老百姓打出一片天!”孙古朴拍着王二狗子的肩膀,大声笑道。眼看人马越来越多,士气也越来越高涨,孙古朴决定趁热打铁,向周边地区发起进攻。经过一番商议,大家一致决定,先拿莒州开刀。“为啥选莒州?”有新来的兄弟不解地问。“莒州啊,那可是个关键地儿,进可攻退可守,而且明朝在那儿的力量没那么强,咱们胜算大!”孙古...

主角:朱元璋虾仁   更新:2024-11-24 11:34: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元璋虾仁的其他类型小说《岭南建基地,看我北伐大明王朝朱元璋虾仁大结局》,由网络作家“浮轮”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孙古朴的起义军就像野火燎原,越烧越旺。老百姓们口口相传,说有个叫孙古朴的英雄,带着大伙儿要推翻那压得人喘不过气的明朝官府。于是,四面八方的农民兄弟,扛着锄头,提着镰刀,纷纷投奔而来。“孙大哥,我来啦!俺家那几亩薄田被官府征了去,活不下去了!”王二狗子跑得满头大汗,但眼里闪烁着希望的光芒。“好样的,兄弟!咱们一起,为咱老百姓打出一片天!”孙古朴拍着王二狗子的肩膀,大声笑道。眼看人马越来越多,士气也越来越高涨,孙古朴决定趁热打铁,向周边地区发起进攻。经过一番商议,大家一致决定,先拿莒州开刀。“为啥选莒州?”有新来的兄弟不解地问。“莒州啊,那可是个关键地儿,进可攻退可守,而且明朝在那儿的力量没那么强,咱们胜算大!”孙古...

《岭南建基地,看我北伐大明王朝朱元璋虾仁大结局》精彩片段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孙古朴的起义军就像野火燎原,越烧越旺。老百姓们口口相传,说有个叫孙古朴的英雄,带着大伙儿要推翻那压得人喘不过气的明朝官府。

于是,四面八方的农民兄弟,扛着锄头,提着镰刀,纷纷投奔而来。

“孙大哥,我来啦!俺家那几亩薄田被官府征了去,活不下去了!”王二狗子跑得满头大汗,但眼里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好样的,兄弟!咱们一起,为咱老百姓打出一片天!”孙古朴拍着王二狗子的肩膀,大声笑道。

眼看人马越来越多,士气也越来越高涨,孙古朴决定趁热打铁,向周边地区发起进攻。经过一番商议,大家一致决定,先拿莒州开刀。

“为啥选莒州?”有新来的兄弟不解地问。

“莒州啊,那可是个关键地儿,进可攻退可守,而且明朝在那儿的力量没那么强,咱们胜算大!”孙古朴耐心地解释道。

于是,在一个乌云密布的夜晚,起义军们悄无声息地集结,准备给莒州来个措手不及。出发前,孙古朴站在队伍前,高举着黄巾,大声喊道:“黄巾军的兄弟们,咱们今天就要让莒州的明军知道,咱们农民也不是好惹的!为了百姓,为了活路,冲啊!”

“冲啊!”起义军们齐声高喊,那声音震天动地,仿佛连老天爷都被惊动了。

夜幕降临,起义军如同黑色的潮水,悄无声息地逼近了莒州城。随着一声令下,他们如猛虎下山,对莒州城发起了突然袭击。

当夜幕降临,莒州城被一层神秘的黑暗笼罩,黄巾军的战士们如同幽灵般潜伏在城墙之下,心跳与远处偶尔传来的夜枭啼鸣交织在一起,紧张而又充满期待。

孙古朴站在队伍的最前端,他的眼神锐利如鹰,手中的黄巾在风中猎猎作响,他深吸一口气,高声喊道:“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兄弟们,为了我们的未来,为了不再有饥饿与压迫,随我冲锋!”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起义军们齐声高呼,这口号仿佛拥有魔力,瞬间点燃了每个人心中的火焰,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坚定与决绝。

随着孙古朴的一声令下,黄巾军如潮水般涌向城墙。他们有的攀爬云梯,有的挖掘地道,还有的在城下搭建简易的攻城器械。一时间,城墙上下,箭矢纷飞,喊杀声震天动地。

“冲啊!为了黄天!”一名勇士身先士卒,不顾箭雨如梭,奋力攀上云梯,他的身影在火光中显得格外英勇。他的行为激励了其他战士,更多人紧随其后,誓要突破这道阻碍他们自由的防线。

城墙上的明军守备力量见状,也不甘示弱,他们奋力抵抗,箭矢、滚石、热油纷纷倾泻而下,企图阻止黄巾军的攻势。然而,黄巾军的士气却越战越勇,他们凭借着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暴政的仇恨,一次次地冲破了明军的防线。

最终,在孙古朴的英明指挥和起义军们的英勇奋战下,莒州城被彻底攻克。

明军的守备力量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而黄巾军的威名则响彻四方。

“杀啊!黄巾军无敌!”起义军们士气如虹,喊着熟悉的口号,一路势如破竹。火光冲天中,明军的旗帜被一一斩落,而黄巾军的旗帜则越插越高。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我辈壮士,请大明赴死!!”


他的眼中燃烧着熊熊怒火,仿佛要将—切不公与虚伪都烧成灰烬:“你爹娘若知你今日所作所为,怕是九泉之下也难以瞑目!他们活活饿死,那也是苍天有眼,报应不爽!而你,作为不孝子孙,非但没有在家守孝,反而跑出去惹是生非,如今还坐在这龙椅上,满口仁义道德,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朱元璋闻言,脸色骤变,—股滔天的怒意从心底涌起,他猛地站起身子,指着孙古朴的鼻子,厉声喝道:“大胆狂徒!竟敢在此胡言乱语,辱及朕的先人!你可知,此言—出,便是死罪难逃!”

他的声音回荡在大殿之中,每—个字都像是重锤—般,砸在孙古朴的心头。然而,孙古朴却并未有丝毫的畏惧,他挺直腰板,迎上朱元璋的目光,冷笑道:“死罪?哼,我孙古朴—生光明磊落,何惧—死?倒是你朱元璋,为了巩固你的皇位,不惜颠倒黑白,歪曲事实,你才是真正的罪人!”

朱元璋怒极反笑,笑声中充满了冰冷与杀意:“好!好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愚民!既然你如此冥顽不灵,那就休怪朕无情了!来人,将此人拖出去,五马分尸,千刀万剐,以儆效尤!”

随着他的—声令下,立刻冲进来几名侍卫,就要上前将孙古朴拿下。然而,孙古朴却毫不退缩,他仰天长笑,声音中满是悲壮与不屈:“朱元璋,你尽管动手吧!但我相信,历史会记住我今日所言,记住你的残暴与无道!总有—天,会有人站出来,推翻你大明的统治,还天下—个公道!”

朱元璋听着孙古朴的话,怒气冲冲地瞪着他,眼中仿佛要喷出火来,他转身大步流星地离开了大牢,只留下—串沉重的脚步声在空旷的大牢中回响。

.........................................................

《御制大诰三编·造言好乱第十三》“元政不纲,天将更其运祚,而愚民好作乱者兴焉。”

《大诰三编·造言好乱第十二》且昔朕亲见豪民若干、中民若干、窘民若干,当是时,恬于从乱。—从兵后,弃撇田园宅舍,失翫桑枣榆槐,挈家就军,老幼尽行,随军营于野外,少壮不分多少,人各持刃趋凶,父子皆听命矣。与官军拒,朝出则父子兄弟同行,暮归则四丧其三二者有之。所存眷属众多,遇寒朔风凛凛,密雪霏霏,饮食不节,老幼悲啼,思归故里,不可得而归。不半年,不周岁,男子俱亡者有之,幼儿父母亦丧者有之,如此身家灭者甚多矣。

《大诰》“饥馑并臻,间有缺食而死者,终非兵刃之死。设使被兵所逼,仓惶投崖,趋火赴渊而殁,观其窘于衣食而死者,岂不优游自尽者乎?”

“饥荒接连不断,中间有人因为缺粮而饿死,但这终究不是死于兵刃之下。假使他们被战乱所逼迫,仓皇之间投崖跳火、奔赴深渊而死,那么与那些因衣食匮乏而默默死去的人相比,他们的死法岂不是更加惨烈、不如那些平静离世的人吗?”

洪武三年(1370年),春日的阳光虽已温暖大地,但福建泉州府惠安县及周边地区的空气中却弥漫着—股压抑与不安。

田野间,农人们弯腰劳作,汗水与泥土混杂,脸上却难掩疲惫与愁苦。

这—年,似乎比往年更加艰难,赋税沉重,饥荒频发,百姓的生活如同行走在刀刃之上,稍有不慎便会跌入深渊。

在这片贫瘠而又坚韧的土地上,陈同,—位身材魁梧、眼神坚定的中年汉子,正站在自家简陋的屋檐下,望着远处连绵不绝的山峦和近处破败不堪的村落,心中五味杂陈。


……………………

在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得仿佛连呼吸都能听到。朱元璋的双眼紧盯着下方的群臣,怒意难掩:“咱大明,怎就不得安宁?这叛乱如同野草,割了—茬又—茬,究竟是何缘故?”

咱都杀了这么多贪官污吏了,为什么百姓还要造自己反呢?

李善长,深知朱皇帝的心情,他上前—步,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责与决心:“陛下息怒,臣等深知管理不善,致使叛乱频发。但请陛下放心,臣与胡惟庸大人已下定决心,日后必将加强监察,严惩贪腐,以绝后患。然而,当务之急,仍是迅速平定叛乱,以安民心。”

胡惟庸紧随其后,补充道:“陛下,李丞相所言极是。但眼下徐达、李文忠将军远在北方,正与元军对峙,难以抽身。而常遇春将军,虽英勇无双,却已不幸早逝,实乃我大明之损失。不过,我们还有汤和、冯胜等—众忠勇之将,他们皆愿请缨出战,平定叛乱。”

汤和闻言,立刻站了出来,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对战斗的渴望:“陛下,臣愿领兵出征,誓将叛军—网打尽,以慰常将军在天之灵!”

冯胜等将领也纷纷表示愿意出征。

然而,朱元璋并未立即做出决定,他沉思片刻后,目光落在了驸马都尉王恭的身上:“王恭,你身为皇家之人,更应为国分忧。此次平定叛乱,朕意由你领兵出征。你需速战速决,以显我大明之威!”

王恭闻言,心中虽有忐忑,自己能剿灭这群反贼吗?

但更多的是对皇恩的感激与对任务的坚定。

他上前—步,恭敬地行礼道:“臣领旨!定不负陛下厚望,誓将叛军剿灭,还我大明—个太平盛世!”

随着王恭的领命而去,朝堂之上的气氛逐渐缓和。

“继续上奏!”

“是,陛下!

在打天下的漫长征途中,朱元璋深谙“得士者得天下”的道理,对知识分子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他慧眼识珠,善于招揽并委以重任那些满腹经纶的读书人,这一策略无疑成为了他最终成功的关键砝码之一。

建国前夕,朱元璋对待知识分子总是毕恭毕敬,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与尊重。

然而,随着大明王朝的建立,稳固江山成为了新的时代主题,朱元璋对知识分子的态度也悄然发生了显著的转变。

昔日的热情与尊重似乎被权力的威严所取代,知识分子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变化。

一日,捷报如飞鸽传书般抵达南京城,元帝那曾经不可一世的身影,如今已如丧家之犬般北逃,而那象征着元朝威严的皇子买的里八剌,竟也被俘虏至此,成了新朝胜利的见证。

那一日,阳光似乎比往常更加明媚,照耀着南京城的每一个角落,仿佛连天空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喜讯欢呼。

街道上,人们三五成群,议论纷纷,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兴奋与期待。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宁静,只见一名信使骑着快马,风尘仆仆地冲进城中,手中紧握着一封密封的捷报,仿佛怀揣着整个天下的喜讯。

他直奔皇宫而去,沿途的百姓纷纷投来好奇与期待的目光。

“快看啊!是捷报!元帝跑了,买的里八剌也被抓来了!”消息不胫而走,迅速在人群中传开,如同一股暖流,瞬间温暖了每个人的心房。

在皇宫内,朱元璋正与众位将领商议军情,突然听到门外传来喧哗声,眉头不禁微微一皱。这时,一名侍卫匆匆进来,单膝跪地,高声禀报:“启禀圣上,飞鸽传书,元顺帝已北逃,皇子买的里八剌已被我军俘虏,现正押解回京途中!”

朱元璋闻言,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喜色,但很快便恢复了往日的沉稳。

他站起身,缓缓走到窗前,望着远处渐渐清晰的天际线,沉声道:“好!此乃天助我也!传令下去,全城欢庆三日,以贺此大捷!”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南京城,百姓们纷纷走出家门,敲锣打鼓,燃放烟花爆竹,庆祝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刘基也被这喜庆的氛围所感染,他走出书房,来到院中,只见一群群身着节日盛装的百姓,正兴高采烈地庆祝着。

“刘大人,您也出来看热闹啊?”一位熟识的官员走过来,笑着跟刘基打招呼。

刘基微微一笑,点头回应:“是啊,这等喜事,怎能错过?元顺帝北逃,买的里八剌被俘,实乃我大明之福啊!”

“说得是啊!”官员感慨道,“想当年,元朝何等威风,如今却落得如此下场,真是世事无常啊!”

刘基闻言,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随着元朝的覆灭,自己作为曾在元朝任职的官员,其身份地位也变得更加微妙。

但他很快便将这些杂念抛诸脑后,毕竟,眼前的胜利才是最重要的。

于是,他拉着那位官员的手,笑道:“走,咱们也去凑凑热闹,让这喜庆的氛围再浓烈一些吧!”说着,两人便一同融入了欢庆的人群之中,共同见证着这个新时代的到来。

………

这消息一出,整个南京城沸腾了,尤其是那些跟随朱元璋一路走来的开国元勋们,更是喜不自胜,仿佛看到了多年奋斗的果实终于挂满枝头。

刘基也不例外,他那张平日里总是沉思的脸庞,此刻也难得地绽放出了笑容。他拉着身旁的汤和,兴奋地说:“汤兄,你看到了吗?这一天终于到来了!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汤和拍了拍刘基的肩膀,笑道:“是啊,伯温兄,你的智谋功不可没,这天下,有你一份功劳!”

受到这份喜悦的鼓舞,刘基决定要用自己的笔,记录下这一刻的辉煌。

他回到自己的书房,文思如泉涌,笔尖在纸上跳跃,仿佛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无尽的喜悦与自豪。

他写道:“自元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而我主朱元璋,以仁德之师,横扫六合,今日皇子被擒,实乃天意也……”

然而,正当刘基沉浸在创作的喜悦中时,门外突然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名侍从匆匆进来,手中拿着一道刚刚颁布的诏书,神色凝重地说:“刘大人,这是皇上刚下的旨意,请您过目。”

刘基接过诏书,只见上面赫然写着:“因命礼部榜示:凡北方捷至,尝仕元者不许称贺。”这短短的一句话,如同晴天霹雳,让刘基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他抬头望向侍从,声音微微颤抖地问:“这是何意?为何如此?”

侍从低头不语,只是轻轻摇了摇头。刘基心中五味杂陈,这是朱元璋对他过去身份的忌讳。他苦笑一声,将手中的祝捷文章缓缓放下,自言自语道:“罢了,罢了,这文章,怕是再也送不出去了。”

那一刻,刘基仿佛看到了自己与朱元璋之间,因为这道诏书而悄然裂开的一道缝隙。

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无法抹去那段在元朝任职的过去。

自己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或许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

......................................................

在那日黄昏,夕阳的余晖懒洋洋地洒在南京城,给这座城市披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辉。

东阁侧室内,朱元璋独自一人坐在屏风之后,手中把玩着一串精致的玉珠,眼神深邃,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国家大事,又似乎只是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之中。

这时,门外传来一阵沉稳而略显沉重的脚步声,每一步都踏得实实在在,如同那人的性格一般,不卑不亢。

朱元璋微微抬眉,声音里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冷淡:“谁?”

屏风之外,危素停下了脚步,他身穿一袭朴素的官服,虽已年过半百,但精神矍铄,眼中闪烁着对君主的忠诚与敬畏。他恭敬地答道:“回禀皇上,老臣危素。”那声音里,既有对过去的自豪,也有对现状的谦卑。

然而,朱元璋听后,眉头却不易察觉地皱了一下。

他放下手中的玉珠,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那笑容中既有对危素过往忠义的认可,又夹杂着一丝不易言说的情绪。

想当初这个人还要为大元投井自杀呢!

为了笼络大元之中如刘伯温这样的人心,他朱元璋将他救下许以高官厚禄。

如今大明江山已固,他已经没有用了!

如今看来,这个什么危素倒是有些虚伪了,当初他若是执意自杀,自己也拦不住啊!

或者说怎么自己优待他就不自杀了呢?

他故意提高了几分音量,带着几分戏谑和讽刺:“哦?我只道是文天祥来了呢!”

想当初文天祥都被元朝开出来丞相职位还不是一样拒绝了。

你危素怎么就半推半就接受了呢?我都没有开到丞相职位呢。

这句话一出,屏风外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危素闻言,心头不禁一紧文天祥在民间乃至士人阶层中的崇高地位,那是忠贞不渝、宁死不屈的象征。

而自己,虽也曾有过投井以表忠贞之举,但终究未能如文天祥那般壮烈。

如今在朱元璋口中与文天祥相提并论,却是以一种近乎嘲讽的方式,这让他不禁感到一阵寒意。

但危素毕竟是经历过大风大浪之人,他很快便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慌乱或不满。

他深吸一口气,再次躬身行礼,声音更加坚定而诚恳:“皇上言重了,老臣愧不敢当。文天祥大人乃千古忠臣之典范,老臣虽愚钝,但亦愿效仿其忠贞之心,为皇上、为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元璋闻言,沉默片刻,似乎在审视着危素的表情,又似乎在衡量着他话中的真意。

最终,他轻轻一笑:“呵呵....................”

当初千金买马骨,现在倒是嫌贵了。

笑罢,朱元璋挥了挥手,示意危素可以退下了。

危素浑身寒意缓缓退下·。


大明,南京城皇宫。

书房内,烛光摇曳,映照着朱元璋那张阴晴不定的脸庞。

他手执一卷古籍,眉头紧锁。

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脸色渐渐由晴转阴,手中的书页也随着情绪的波动而颤抖。

“哼!”终于,一声沉重的鼻息打破了书房的寂静,朱元璋猛地将书摔在地上,书页四散,如同他此刻纷乱的心情。

“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焉?”(要是这个老登还活着,杀杀杀杀杀杀杀…)

他怒目圆睁,声音里夹杂着不可遏制的愤怒与不甘,仿佛那跨越时空的质问,是对所有挑战他权威之人的警告。

侍卫们站在门外,被这突如其来的声响吓得一哆嗦,面面相觑,心中暗自嘀咕:“皇上今儿个怎么火气这么大?”

这时,门被轻轻推开,太子朱标匆匆步入,见状连忙上前几步,温声劝道:“父皇息怒,龙体为重啊。不知何事惹得父皇如此动怒?”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心绪,指了指地上的书卷,沉声道:“你看看这些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简直是岂有此理!还有这,‘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哼,朕待他们不薄,怎可如此妄言!”

简直是放肆!孟子竟然还被那些读书人尊为亚圣?

什么狗屁民为贵,天下万民皆奉为君贵,君王当为最贵乃是天经地义。

堂堂圣人竟然不知道感恩就算了,竟然还误导读书人乃至天下人将君王视为敌人?

要知道这天下都是皇帝,吃的、喝的甚至天上的太阳都是皇帝给的,竟然区区小事就敢将君主视为敌人!

朱标俯身拾起书卷,快速浏览了一番,心中已有了计较。他轻抚着朱元璋的背,劝慰道:“父皇,孟子之言虽犀利,却也是警醒之语。为君者,当以民为本,方能长治久安。至于那些言论,儿臣以为,大可不必动怒,更无需因此伤了圣人之名。”

朱元璋闻言,怒气稍减,但仍是不悦:“圣人又如何?敢如此藐视君权,便不能容他!朕意已决,即日起,罢免孟子配享孔庙,撤其牌位,以示惩戒!”

轻视君王,还想吃冷肉供奉?吃空气去吧!

朱标一听,连忙跪下,急道:“父皇,此举恐有不妥。孟子乃儒家先贤,其学说影响深远,若贸然行之,恐伤士子之心,不利于国家安定。再者,如今正是百废待兴之时,当广开才路,而非自断臂膀。请父皇三思!”

如何虽然天下已经落入朱家没有任何争议了,但零零碎碎的地方残余势力还未彻底消灭。

若是突然对孟子这等读书人眼中的圣人出手,恐怕会引起动荡啊!

朱元璋看着跪在眼前的儿子,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

他深知朱标所言非虚,但心中的怒火却难以平息。

最终,他长叹一声,道:“罢了,罢了,今日之事,容后再议。你且退下,让朕静一静。”

朱标闻言,心中一喜,连忙谢恩退出。

书房内,再次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只留下朱元璋一人,独自面对那些古老而深刻的文字,以及他心中那份复杂而矛盾的情感。

虽然他曾经是农民,如果曾经他看过孟子的话肯定要高兴地给孟子磕头,感谢圣人仗义执言。

虽然他对于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今时不同往日,他朱重八已经不是大字不识的农民了,作为君主自然不容许半点对君权的藐视。

“再等几年,就把孟子这等妖书删改,免得败坏人心。”

“一切不利于我朱家统治,不利于团结的话都不能说,哪怕圣人也不行,大明不允许有这么狂妄的声音存在!”

就在朱元璋心中那股怒火渐渐平息,书房内再次回归一片宁静之时,他无意间瞥见了桌角上堆积着的一摞奏章。

随手拿起一份,他轻轻吹去上面的灰尘,缓缓展开,目光在字里行间游走。

这份奏章,讲述的是大明治下文人墨客的新近动态,尤其是那“铲头”一事的后续影响。

朱元璋的嘴角不经意间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微笑,他低声自语道:“哦?铲头之后,这些个读书人倒是乖顺了许多,纷纷踏入朝堂,成了朕的臣子。”

言罢,他满意地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一种复杂的光芒——既有对局势尽在掌握的自信,也不乏对人性弱点的几分嘲讽。

“看来,还是刀子硬啊。”他喃喃自语,声音虽轻,却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朱元璋深知,这些读书人平日里自视甚高,常以清流自居,对皇权多有微词。

但经过“铲头”这一番敲打,他们终于明白了谁才是这片土地上的真正主宰。

朱家才是这片土地的主宰者!

他朱重八自然也知道这些读书人很多并不是什么元朝忠臣。

读书人嘛 ,总喜欢搞什么陶渊明、严光等等名人的山园林景的游玩隐居。

但在他看来这天下的一切的东西都是他朱家给万民的恩惠。

读书人不为他朱家打工,那不就是浪费他朱家辛辛苦苦供他们读书的钱粮吗?

读这么多书竟然不想着为朝廷做事 ,不白读了吗?

“哼,读书人嘛,说到底还是软弱。”他摇了摇头,语气中带着几分不屑,却又透出一丝无奈。“不给他们点颜色瞧瞧,他们还真以为自己能翻云覆雨呢。”

想到这里,朱元璋的思绪不禁飘远,回忆起那些文人墨客在山林之中针砭时弊、直言不讳的日子。

那时的他,虽然表面不动声色,但内心却早已是怒火中烧。

因为他哪怕请不出这些人出山也不能得罪他们,因为一旦逼得他们这等读书人反目成仇,有可能会让他们投入其他人的阵营之中。

所以他轻易不肯得罪。

但如今,天下已经定了,他们还能跑谁的阵营去?

看着他们一个个低头顺眉,乖乖地穿上了官服,站到了自己的阵营之中,他的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满足感。

真有一种李世民所说,天下英雄都在他大唐这个罐子之中的感觉。

这大明的读书人,也一样逃不出自己的五指山!

“咱虽然已经瞧不起这些读书人了,不过,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他话锋一转,语气中多了几分深思。“毕竟,国家需要人才来治理,而这些读书人,正是朕手中的一把把利剑。只要他们能为朕所用,为大明江山效力,那么,过去的那些恩怨,也就算不得什么了。”

毕竟他朱重八说是瞧不起读书人,但你能说让大字不识的农民为他办事吗?

还是说那些奸商?

正当朱元璋沉浸在思绪之中,他的目光再次落到了那份奏章上,不经意间,一个名字跃入眼帘——虾仁。

他眉头微皱,心中生出一丝好奇,这虾仁是何许人也?为何会在奏章中提及?

而且,为什么冥冥之中总感觉自己见过这个虾仁很多次了一样?

好像这个虾仁是自己的子孙、女婿、丞相、御史大夫、小舅子…甚至自己父亲的荒唐感觉。

他感觉到了一种梦幻之感,他不会是在做梦吧!

于是他直接让旁人佐证。

“念来听听。”他随口对身旁侍立的宦官吩咐道。

“是,陛下。”

宦官连忙应声,小心翼翼地拾起奏章,朗声念道:“……另有一士子,名曰虾仁,因双腿残疾,婉拒朝廷征召,拒绝入朝为官……”

“残疾?拒绝当官?”朱元璋闻言,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眼中闪过一抹怀疑之色。“这世间,竟有人甘愿放弃仕途,宁可残疾也不愿为官?哼,怕是有什么猫腻吧。”

他沉吟片刻,突然想到了什么,对门外侍立的锦衣卫指挥使喝道:“来人,速将关于这虾仁的暗访记录呈上来!”

锦衣卫指挥使闻言,不敢有丝毫怠慢,连忙领命而去,不一会儿便手捧一卷密信返回。

朱元璋接过密信,迫不及待地展开阅读。随着他翻阅的速度越来越快,脸色也逐渐变得阴沉起来只见密信中详细记录了虾仁在官差到访前后的身体状况变化:

官差调查之前,虾仁行动自如,毫无残疾之状;而官差到来后不久,他便突然“残疾”,双腿无法行走。

“好一个虾仁,竟敢如此戏弄朕!真当老朱我眼虾了吗?这都看不出来蹊跷吗?”朱元璋怒不可遏,一掌拍在桌上,震得桌上的文房四宝一阵乱颤。“他这是宁愿自残身体,也不愿为朕效力吗?真是岂有此理!”

这个虾仁,是在证明自己不是软脚虾吗!

难道他就不怕咱诛杀他九族吗?

他站起身来,在书房内来回踱步,怒火中烧。“朕原以为,这些读书人只是软弱可欺,没想到还有这等硬骨头!不过,你越是如此,朕就越要让你看看,违抗皇命的后果!”

又是一个跟江西贵溪县的夏伯启叔侄想做元遗民,不愿当官,把自己左手的大拇指砍掉了的人。

这个虾仁竟然还是嫌弃自己得刀不够锋利啊!

朱元璋猛地停下脚步,眼中闪过一抹狠厉之色。“传旨下去,给朕彻查此事!虾仁若是真残也就罢了,若是装残,朕定要让他知道,欺骗皇上的代价!”

说罢,他重重一挥衣袖,转身大步流星地走出书房,留下一室的怒意与冷冽的空气。

而门外的侍卫与宦官们,则是面面相觑,心中暗自揣测:这虾仁,究竟是何方神圣,竟能惹得皇上如此震怒?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