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沈清棠季宴时的其他类型小说《开局流放分家,神秘夫君骗我生崽完结版沈清棠季宴时》,由网络作家“墨染千书”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一家四口约定好在县衙门口见面。沈清棠和沈清柯买完东西到县衙门口时,沈屿之夫妇已经早早等着。看见他们兄妹俩就喜滋滋地显摆。沈屿之先抢道:“我去衙门还钱,他们说咱们用钱时间这么短没收利息!县衙的人说,这么多年,他见过的流放犯里咱们是头一户在一个月内还上钱的。小麦种也没收利息。”麦种总共赊了两斗,其中一斗被他们磨成了面粉。所以又买了一斗小麦种补上。普通小麦三十文一斗。小麦种是小麦中成色最好的,价格贵一些,要四十文一斗。李氏接着道:“那些桑黄卖了五百七十六文!”说着把钱袋子递给沈清棠。沈清棠把所有的钱合在一起,加上上次剩的铜板和今天还完县衙借款剩的,总共剩余三贯七百七十五文钱。沈清棠把三贯铜板交给李氏保管。“娘,以后咱们家你当家。大钱...
《开局流放分家,神秘夫君骗我生崽完结版沈清棠季宴时》精彩片段
***
一家四口约定好在县衙门口见面。
沈清棠和沈清柯买完东西到县衙门口时,沈屿之夫妇已经早早等着。
看见他们兄妹俩就喜滋滋地显摆。
沈屿之先抢道:“我去衙门还钱,他们说咱们用钱时间这么短没收利息!
县衙的人说,这么多年,他见过的流放犯里咱们是头一户在一个月内还上钱的。
小麦种也没收利息。”
麦种总共赊了两斗,其中一斗被他们磨成了面粉。
所以又买了一斗小麦种补上。
普通小麦三十文一斗。
小麦种是小麦中成色最好的,价格贵一些,要四十文一斗。
李氏接着道:“那些桑黄卖了五百七十六文!”
说着把钱袋子递给沈清棠。
沈清棠把所有的钱合在一起,加上上次剩的铜板和今天还完县衙借款剩的,总共剩余三贯七百七十五文钱。
沈清棠把三贯铜板交给李氏保管。
“娘,以后咱们家你当家。大钱你管着,这七百七十五文,算我借公中的,当接下来做生意的本钱。”
李氏连连推辞,“我可没当过家!你主意多你拿着。”
自从分家,都是沈清棠带着大家劳作赚钱。
沈清棠虽然年纪最小却是他们家的顶梁柱。
沈清棠把钱硬塞到李氏怀里,“以前是没机会。现在你是咱家主母,你不当家谁当家?”
李氏瞬间红了眼圈。
在京城,哪家千金不是自幼就学如何掌家?
她娘家门户不算大却也一样除了女工还要学看账本。
只是嫁到沈家,根本没机会做主母。
没想到流放后反倒而成了掌家娘子。
“娘,你别哭啊!我知道三贯钱不多,掌家更多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但,娘你放心,我会努力赚更多的钱!
买大大的院子,雇很多的仆从,让你当真正的豪门主母。”
沈清棠不怕穷不怕苦就怕她娘掉眼泪。
不光沈清棠怕,沈清柯和沈屿之也怕。
父子俩连连点头附和沈清棠。
“对,夫人,我们都努力,早点盖好大大的房子。”
“娘,等盖好房子,我就努力读书,争取考个状元将来给你挣个一品诰命。”
李氏破涕为笑,收下三贯铜板,也收下爷仨的信任和爱护。“我哪有那本事管偌大家业?我能把你们爷仨管好就是阿弥陀佛!”
沈清棠从创业资金里取出二百文,“咱们一家四口辛勤劳动半月,今天犒劳自己一顿不为过吧?”
沈清柯没意见。
沈屿之舔了舔唇,犹豫着没开口,
以前不知道一文钱难死英雄汉,现在知道想赚一文钱都要先流汗。
刚晋升管家娘子的李氏摇头,“外面吃太贵了!咱们还是买菜回家做吧?!”
“可是……”沈清棠小声说实话,“咱们家现在连厨灶都没置办齐。就吃一顿呗?”
她指着自己的肚子,“你外孙说想吃。”
李氏还能说什么?
在沈清棠额头上轻戳了下,笑骂:“连没出生的孩子你也扯来当幌子!当娘的你也好意思!”
沈清棠嘿嘿笑。
比吃饭更开心的是,家里人如今都能坦然接受她未婚怀孕生子这件事。
在贞节牌坊下埋葬无数女人的大乾,沈家人能接受她,比接受流放还难。
一家四口挑了家干净的小饭馆。
点了三菜一汤。
一盘干煸冬笋,红烧寒菌,香酥焖肉。
汤是白菜豆腐汤。
还要了一张大饼,一切四份,每人一角。
总共花了一百三十二文。
饭馆不大,菜的味道也不出众,最起码比不上流放前沈家厨子做的。
没办法肚子有点大,蹲得单膝跪地蹲,起的时候也得撑着才能起。
沈清棠个头比沈清丹高一点儿,俯视她:“没钱你在这里吹什么牛?我凭自己的双手捡山货来换钱,不偷不抢,总比某些至今还把自己当千金小姐、官家少爷的人强。
再说,摆摊赚钱凭本事吃饭怎么就是乞丐了?你的意思是这一条街都是乞丐?”
他们所在的是内城比较繁华的一条商业街。
整条街上都是做生意的。
两侧是各种商铺,成衣铺、当铺、铁匠铺、车马店、客栈、饭馆等。
路边都是摆摊的,小吃摊、杂货摊、代写书信、卖折扇字画的,应有尽有。
还有些跟沈清棠这样就地摊个包袱卖零散物资的。
沈清丹一句话,一整条街的商贩都成了乞丐。
大家当然不乐意,开始纷纷讨伐沈清丹。
“哪来的姑娘这般不懂礼数?看着文文静静说话让人这么讨厌!”
“看这装扮八成是京城流放过来的。一般也就那是犯了错的京官们到咱们北川还喜欢狗眼看人低,过阵子就老实了!”
“我瞧也是。从头到脚遮这么严实,怕还做回京的春秋大梦呢?!哈哈哈哈,我还没见过流放到这里的京官还能回去的。”
“就是!摆架子谁不会?又不能当饭吃。还不如人家这小娘子,认清现实,靠双手谋生。”
“跟他们废话什么?看不起咱们北川人,咱们不还不待见他们呢!滚!滚!滚!哪来的滚哪儿去,别在这里碍眼。”
杂乱的讨伐声渐渐变成整齐划一的驱逐声。
“滚!”
“滚!”
“滚!”
围观的人群越来越多,不知道谁伸手推了沈清丹的肩膀一下。
沈清丹“哎呦”一声,向旁边倒去。
谁知旁边的人不但不扶她,反而又推了她一下。
沈清丹脚下还没站稳,人又不由自主的歪了回来。
左一下,右一下,沈清丹站也站不稳,倒也倒不了,又疼又怕,只能尖叫连连。
她自幼在京城长大,是家里长房幺女,受尽宠爱,整日里被人追捧,何曾受过这般对待。
沈清鸣也没好到哪里去。
被视为沈清丹的同伙儿,被同样推来搡去。
气得他破口大骂。
骂沈清丹:“都怪你!你脖子上面顶的是夜壶吗?什么话也敢说。”
在人家的地盘人骂人是乞丐,跟指着秃子骂和尚有什么区别?!
骂完沈清丹还想骂沈清棠,结果发现沈清棠已经不在跟前,不知道什么时候溜走了。
“小贱人!”
沈清棠身为一个网红,对网络暴力的威力最清楚不过。
她挑拨完就拖着包袱弯腰退出了人群。
她还是个孕妇呢!可经不起这么推搡。
不过,远远站着看了会儿热闹的沈清棠还是忍不住咂舌。
没想到现实版的民愤比网暴还厉害。
沈清棠还有很多事要做,没时间浪费在看热闹上。
转身去找爹娘和二哥。
他们正在铁匠铺。
缺了口的斧头需要修复。
沈清棠到铁匠铺时,沈清柯正准备付钱。
沈清棠拦住沈清柯,在铺子里又选了两把大锯和一把斧头,还有一把新剪刀加上修斧头的钱,总共二百二十文。
李氏心疼,“有一把斧头就够吧?这些不当吃不当穿的。”
在衙门佘债才给一百文,买几样铁器就要二百文。
“娘,有些钱不能省。咱们盖房子要不少木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铁器八十文一斤,咱们买成品自然更贵一些。”
至于领回来的工具和农具。
已经把菜、水稻都种进在了温泉边儿,农具暂时用不着。
等再需要的时候他们应该能买的起。
工具主要用的就是斧头。领来的斧头本就是旧的,砍树太吃力。
何况已经买了新斧头。
沈清棠和沈清柯兄妹负责去卖鱼虾和山货、野果。
兄妹俩又分成两路。
沈清棠在集市上摆摊卖山货。
沈清柯挑着鲜活的鱼虾去达官贵人聚集的富人区沿街叫卖。
北川县内城真的不大,沈清棠难免又看见了熟人。
在北川县,跟她能称之为熟人的就是沈家大房和二房的人。
这次是大房一个庶兄,叫沈炎。
大伯母是个厉害的女人,不许庶出的子女跟随清字辈,只能叫两个字。
所以沈清炎只能是沈炎。
沈清棠跟这位庶堂兄并不熟,也就是逢年过节,或者有全家出动的大事才会见面。
沈炎一人一桌一椅。
桌前立着一块木板,上书几个漂亮的大字:代写书信。
沈炎也认出了沈清棠,有些局促。
他下意识侧过脸躲开。
意识到这样无用,又转回头,看着就在对面席地摆摊的沈清棠,嘴几次开合,却没发出声音。
沈清棠看着都替他纠结,只得先开口:“堂兄好。”
沈炎倏地站了起来,红着脸施礼,“堂妹好。”
惹得周围人纷纷看傻子一样看他。
沈清棠很想装不认识他。
沈炎的礼节很完美,问题场合不对。
北川是穷乡僻壤,这里最大的官也就是个七品芝麻官县太爷。
大多数老百姓没有那么多讲究,熟人在街上见面打招呼,都很通俗。
“吃了吗?”
“你去哪儿?”
诸如此类。
所以礼仪姿态完美的像立在鸡群的鹤,特别格格不入。
先开口叫人的沈清棠只得出声解围:“堂哥你怎么出来摆摊了?”
沈炎更局促,一张已经不算白皙的脸涨得通红。
沈清棠:“……”
不是吧?就这么一句也踩雷?
沈炎还没说话,斜里就冒出一句:“当然是跟你一样!”
沈清棠听见同样熟悉的声音,回头。
沈清鸣喊着“让一让”、“借过”从人群里出钻出来。
沈清棠往他身后瞄,没看见沈清丹,倒是看见二房另外一个堂姐沈清夏。
虽然都是清子辈,但是最后一个字,沈家三房各不相同。
大房的女孩名字跟颜色有关,比如沈清丹、沈清黛。
二房女孩的名字跟季节有关,像沈清夏、沈青冬。
三房女孩名字跟花草有关,沈清棠、沈清兰。
沈清棠挑挑眉,心道:大房二房不锁死是分工合作还是闹翻了?
沈清棠更倾向于后者。
沈清夏和沈清鸣显然也是姐弟不同心。
沈清夏明摆不想跟沈清棠扯上关系,见拉不住凑热闹的沈清鸣,就躲在人群后,干脆装不认识。
沈清鸣一脸鄙夷地指着沈炎对沈清棠阴阳怪气道:“他跟你一样不顾家族脸面,非要苟且偷生!也跟你一样被逐出家门!
也不知道为什么,你们这些被赶出家的人都这么喜欢摆摊?!是不喜欢在家守着炭炉子吗?”
沈清棠对沈炎无感,但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淡声质问沈清鸣:“我们不是被赶出家门,我们是自己主动分家。
靠自己的双手劳动我们吃的香睡得踏实。而你,现在兜里能拿出一个属于你的铜板吗?
你连‘一损俱损,一荣俱荣’都不知道还好意思提家族脸面?怎么?你在大街上编排堂兄挤兑堂妹,大家会高看你一眼?”
睁眼时难免有些恍惚,沈清棠花了不少时间才记起现在的处境。
半晌,失笑摇头。
魂穿异世这么大事,她连惊讶、惶恐、难过的时间都没有。
悲春伤秋的前提是,得先活下来填饱肚子。
山洞里已经只剩沈清棠自己。
她走到洞口旁,往下探头,看见一家三口各自忙碌。
李氏在烧火。
从来没干过这种粗活的李氏,半天点不着火,呛得直咳嗽,眼泪哗哗的,抬手抹眼泪结果蹭一脸灰。
沈清棠想,不管古代还是现代,人都不容易。
一边想,一边顺着梯子爬下山洞,接过李氏手里的木棍,“娘,我来吧!”
李氏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本想做好叫你吃饭,没成想笨手笨脚,还得让你大着肚子来干活。”
沈清棠抬手蹭掉李氏脸上的灰,“哪有?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娘亲了!”
在女性地位低贱的大乾朝,不重男轻女,不因她被人糟蹋拖累家人抛弃她。
“你这丫头,从小.嘴就甜。”李氏被哄开心,提起空瓦罐,“我去给你打点温泉水洗脸。”
沈清棠熟练的生火,熬粥。
早饭是面糊糊。
就像勾芡水淀粉一样,勾芡好面粉,在水开后倒进去搅拌均匀。
照旧是撒点盐调味。
没办法,不管一斤是十两还是十六两,五百克还是六百克。
怎么算面粉也就十斤出头,但是日子还长着呢!
没有稳定的收入之前,一家四张卡就得节约吃这十斤面。
县衙佘钱佘物本就不是为了让人享福只是为了让新子民不被饿死。
吃早饭时,沈清棠给家里人布置任务。
“二哥,今天还得辛苦你继续砍树。”
“爹,你会和泥吗?我们需要垒一些土砖。”
“娘,你帮着找些干草碾碎,搅拌进泥里。”
“我去山上找点吃的。”
砍树是体力活。
和泥是轻一级的体力活加技术活。
沈家人一天来已经习惯沈清棠发号施令,应得痛快。
吃过饭,各自忙碌。
沈清柯抓着斧头去砍树。
沈清棠爬到山洞里顺着来时路出去。
他们在的山谷里都是山背面,山壁很是陡峭不易攀爬,尤其沈清棠还是个孕妇,更爬不来。
来时的山虽然也陡能容易攀爬。
很快沈清棠就发现了好东西。
桑黄。
桑黄是中药,为数不多在冬天还能采到的药材。
这玩意在现代差不多三百一斤。
能活血、止血,对闭经有用。
好像对痔疮也有用。
沈清棠握着镰刀木把手,用镰刀头的背部贴着根部轻轻一敲,就掉下来一整块。
当然,沈清棠以前都是纸上谈兵,落到实践,还是敲碎了好几块,动作才变得熟练起来。
找桑黄的路上,又发现了不少冬菇。
这也是好东西,补肝、对肠胃好,重点是抗癌。
小鸡炖蘑菇中的蘑菇也是它。
它其实还是金针菇的野生版。
除了这两种山珍,沈清棠还找了点儿木耳以及其他常见药材。
路过一棵红松树时,沈清棠摘了些松子,还捡了几枚松针别在衣服上。
沈清棠没有包袱,只得用衣襟兜着,很快就弄了满满一兜,只得先返回山洞放下。
远远就听见沈屿之和李氏争执。
“哎呀呀!我就说你这水加多了。清棠说要和泥没让你和粥。”
“我这不是头一回弄嘛!你别念,我再弄点土加上就是。”
沈清棠探头。
就看见沈屿之和李氏,像极了刚学和面的新手。
土多了加水,水多了加土。
等到火候差不多的时候,撒一点盐,就可以吃了。
条件有限,没什么复杂的调味品,吃的就是蘑菇的鲜和野鸡的香。
李氏先把自己碗里的鸡腿夹给沈清棠,“你还怀着孕,要多吃点儿。”
沈屿之从自己碗里挑了块肉多的放进李氏碗里,“别光顾孩子,你最近太瘦了。”
沈清柯没动。
碗是他盛的,他碗里只有三两块鸡脖子和鸡翅尖。
沈清棠二话不说把鸡腿又夹给了沈清柯,“哥,你是咱家的主劳力。砍树辛苦着呢!多吃点儿肉长力气。”
见沈清柯还想还回来,沈清棠捂着碗,“说好了一家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就不要让来让去的。以后咱们吃肉的时候多着呢!
不差这一会儿,所以谁也别让谁。”
其余三人对视一眼,笑了起来,没再争着把碗里的肉给对方。
只李氏趁沈清柯不注意,往他碗里夹了一块肉。
见大家不认同地看她,李氏解释:“手心手背都是肉,我不能做偏心的娘。”
说完学着沈清棠的样子,盖住自己的碗口。
沈清棠笑着咬了一口炖到软烂的鸡肉,真的很香。
汤也浓厚,很美味。
条件虽然艰苦,但这几个家人真的很好。
好到她愿意为他们付出所有。
***
接下来三天,三房人没有离开山谷。
李氏忙着做被褥、棉衣。
沈清棠依旧负责找各种山珍。
沈屿之和沈清柯两父子一起砍树。
这天的晚饭是热腾腾的手擀面。
李氏这两天一直跟着沈清棠学做面食。
手擀面相对容易。
活好面之后像擀饺子皮一样,擀面饼,要擀的很薄很大。
然后折叠在一起,用刀切成细条,撒上干面防黏。
锅里烧开水下进面条煮熟。
碗里放一些猪油再略加一点点酱油调味。
很简单,很好吃。
三房人特别捧场,一边吃一边夸。
沈屿之先开口:“夫人,你这面做的是我吃过最好吃的面!”
主要以前也很少吃这个。
天天醉生梦死,大酒大肉。
沈清柯附和:“对。娘,你做的面确实很好吃。没想到一碗面放点猪油会这么香。”
沈清棠也朝李氏竖起拇指,“娘,你真太厉害了!我就说了一遍你能做出这么好吃的面!”
厨娘最大的快乐,就是别人大口吃自己做的东西还表示认可。
李氏笑得很开心,红着脸谦虚道:“你们就哄我吧?!”
她顿了下接着道:“做饭好不好吃我没把握,不过,我女红的手艺真还可以。棉被、棉衣都已经做好,一会儿吃过饭,你们都试试。”
这一天,对三房来说是特别有纪念意义的一天。
从流放到现在,他们头一次穿上属于自己的新衣服。
吃过晚饭,大家轮流洗澡、换上崭新的棉衣。
晚上睡觉,身下铺的还是软草,但,身上盖的却是软和、暖暖的新被子。
沈清棠想,下一步就要把盖房提上日程。
***
天不亮,一家四口就起床。
李氏做饭。
沈屿之和沈清柯把昨晚下在溪里渔网收了上来。
他们这三天打上来的鱼,都养在溪水旁挖的小坑里。
去掉死去的鱼,也还能剩个四五十斤鱼。
沈清棠把要卖的山珍和野果,清理干净,好方便摆摊售卖。
吃过饭,一家四口早早排队进城。
进城后兵分两路。
沈屿之和李氏去县衙还当初领的农具和一百文钱。
一家四口都觉得欠着债心里像有很大的负担。
哪怕借一百文钱用一年只有五文钱的利息,他们都还是想先还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