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然后纵身一跃,带着士人飞出了宫城。
在离城门数十里的地方,他们才落了地。
女子对士人说:“您暂且回到江淮之地,求取功名的打算,还是等以后再说吧。”
士人侥幸逃脱了大狱,一路乞讨回到家中,此后,竟再也不敢前往京城求取功名了。
卷四:汝州僧人唐德宗建中初年,韦氏一家决意从旧居迁往汝州。
这一日,晴空朗朗,官道上尘土轻扬,韦氏一家车马逶迤前行。
韦生骑在马上,神色间透着几分对前路的期许与不安。
行至半途,韦生忽见前方一僧人,身着灰色僧袍,脖颈间挂着一串佛珠,正稳步前行。
僧人察觉有人靠近,抬眼微笑示意。
韦生心中一动,只觉这僧人面容和善,气质不凡,便主动邀其同行。
僧人欣然应允,二人并辔而行,相谈甚欢。
从诗词歌赋到风土人情,话题不断,不知不觉间,日头已渐渐西斜。
暮色如纱,缓缓笼罩大地。
僧人抬手,指着前方一条岔路,说道:“再往前数里,便是贫僧的修行之所,居士可有兴致前去一叙?”
韦生本就对这僧人颇有好感,加之旅途劳顿,也想寻个地方歇脚,便爽快答应下来。
他吩咐家人先行一步,自己则随僧人前往那神秘的去处。
僧人一边在前引路,一边低声吩咐随行的小沙弥,让他们速速回去准备斋饭和住处。
韦生骑着马,不紧不慢地跟在后面。
然而,十余里路过去,那所谓的寺庙却仍不见踪影。
韦生心中不禁泛起一丝疑惑,开口问道:“师父,我们已走了许久,那兰若究竟在何处?”
僧人抬手,遥遥指向远处一处林烟缭绕之地,说道:“就在那里,马上便到。”
可又走了许久,目的地依旧不见。
此时,夜幕已完全降临,四周一片漆黑,唯有马蹄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韦生心中的警惕愈发强烈,他本就擅长弹弓之术,不动声色间,悄悄从靴中取出弹弓,将十余颗铜丸藏于怀中,神色冷峻地质问僧人:“弟子行程紧迫,只因贪慕师父高论,才应邀同行。
如今已走出二十余里,却仍未到,这是为何?”
僧人却只是淡淡地说:“再走走便到了。”
说罢,又自顾自地向前走去。
韦生见状,心中已然断定这僧人绝非善类。
待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