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给力读书网 > 其他类型 > 我在古代种田养家糊口赵林王秀英结局+番外

我在古代种田养家糊口赵林王秀英结局+番外

叶盼兮 著

其他类型连载

李桂花接过赵林的碗,骂也不是,夸也不是,最后只能强挤一丝笑容。她有糊涂的时候,但还是知道好歹,老二送吃的给她,再骂的以后就别想吃到他的东西。她也不是故意骂人,只是担心老二花钱没个算计,又是买肉又是麻花,还知道买了其他什么东西。这么会花钱,又还没成亲,以后没钱又要饿肚子怎么办。虽说已经分家,但也不可能真看着老二饿肚子管。别说她做不到,就算能狠心做到,村里人也会背后讲究。赵林可不知道一碗汤就能引发李桂花担忧,早知道他也还是会花钱买东西,该省的要省,该花的地方也要花。他三两口吃完,正要去洗碗,大毛抓住他的腿不放手。他看了一眼,原来小家伙吃完还想要,可惜他也没有了。他把空陶罐给大毛看,碗里锅里也看大毛看过,小家伙才相信真没有。大毛也不傻,知...

主角:赵林王秀英   更新:2025-02-19 15:22: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赵林王秀英的其他类型小说《我在古代种田养家糊口赵林王秀英结局+番外》,由网络作家“叶盼兮”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李桂花接过赵林的碗,骂也不是,夸也不是,最后只能强挤一丝笑容。她有糊涂的时候,但还是知道好歹,老二送吃的给她,再骂的以后就别想吃到他的东西。她也不是故意骂人,只是担心老二花钱没个算计,又是买肉又是麻花,还知道买了其他什么东西。这么会花钱,又还没成亲,以后没钱又要饿肚子怎么办。虽说已经分家,但也不可能真看着老二饿肚子管。别说她做不到,就算能狠心做到,村里人也会背后讲究。赵林可不知道一碗汤就能引发李桂花担忧,早知道他也还是会花钱买东西,该省的要省,该花的地方也要花。他三两口吃完,正要去洗碗,大毛抓住他的腿不放手。他看了一眼,原来小家伙吃完还想要,可惜他也没有了。他把空陶罐给大毛看,碗里锅里也看大毛看过,小家伙才相信真没有。大毛也不傻,知...

《我在古代种田养家糊口赵林王秀英结局+番外》精彩片段


李桂花接过赵林的碗,骂也不是,夸也不是,最后只能强挤一丝笑容。她有糊涂的时候,但还是知道好歹,老二送吃的给她,再骂的以后就别想吃到他的东西。

她也不是故意骂人,只是担心老二花钱没个算计,又是买肉又是麻花,还知道买了其他什么东西。这么会花钱,又还没成亲,以后没钱又要饿肚子怎么办。

虽说已经分家,但也不可能真看着老二饿肚子管。别说她做不到,就算能狠心做到,村里人也会背后讲究。

赵林可不知道一碗汤就能引发李桂花担忧,早知道他也还是会花钱买东西,该省的要省,该花的地方也要花。他三两口吃完,正要去洗碗,大毛抓住他的腿不放手。

他看了一眼,原来小家伙吃完还想要,可惜他也没有了。他把空陶罐给大毛看,碗里锅里也看大毛看过,小家伙才相信真没有。

大毛也不傻,知道赵林这里没有,看小云和二毛还没吃完,马上挪动小短腿跑去要。二毛人小却不傻,大毛找他要也不给,要抢就哭。

他一哭,李桂花就黑着脸骂大毛。大毛怕奶奶,也怕三叔,不敢再动手抢二手的,又盯着小云手里的碗。

小云从小照顾带着大毛长大,可太懂他的眼神。在他看过来的时候,加快动作把嘴里塞满,碗底只剩几口汤。

亲姐姐也不让着自己,这可惹着大毛,他哇哇大哭,跑回去找王氏告状。

“奶,我娘又要打我。”小云也有告状经验。

王氏要打她,她就找李桂花当保护伞。二叔分的东西,她才不会让出去。她喜欢二叔,吃什么都有她的份,不像娘总是要她让着弟弟。

李桂花看一眼大孙女,没好气回她:“都是讨债鬼,你娘打你,你不会跑,非要傻乎乎站那里挨打。”她一般不会管儿媳妇打孩子,不过大孙女是她一手带大,平时也很听话,不想她挨打才插手。

小云被骂也笑嘻嘻,她就知道奶会帮她。

王氏来得很快,两家本来就只隔了十几丈远,早就听到大毛的哭声,只是有婆婆在不好跑出来查看。等大毛哭着跑回去就再也忍不住,问清楚是小云不让着大毛,人没到声就到。

她骂骂咧咧走过来,还想伸手打孩子,可小云也不傻,在她伸手的时候就躲到李桂花身后。

“王氏,你要干什么,有空打孩子,不如多打几双草鞋,实在不行去挖野菜也好。”李桂花对孙女都没好气,对王氏自然更不客气。

自从赵林回来后,她的心情就没有好过。不少人知道她还有一个儿子没成亲,主动上门介绍亲事。原本这都是好事,偏偏老二不听话,嘴里说什么没钱成家,弄不好就是怪他们当父母的无能又偏心。

王氏也没把婆婆的黑脸当回事,早就看习惯了,自家婆婆也就是嘴上厉害两句,却不是苛刻儿媳妇的人。

李桂花果然是个好说话的,儿媳妇围着她转都没说重话,只是让她不要动不动打孩子。最终小云还是跑得更快,没让王氏打着。

她跑了,王氏也不再追,还有个小的要哄。

大毛见娘出面都要不来吃的,才相信二叔手里是真没有了。他哭得更伤心,可惜赵林不为所动,其实屋里还有一些麻花,但不是自家孩子,他才不会惯着。


赵有德对二儿子的转变很高兴,愿意种地是好事,他以后也不用总提着一颗心了。村里人看到,倒是没有什么人笑话,在农家人眼里种地是根本,不能丢。

赵林出去多年,还没忘记土里的活,顶着太阳也能坚持下地,是个好小伙子。这样的小伙子哪怕年纪大一点,也值得托付,一时之间找李桂花聊天的人都多起来。

大家纷纷打听她娶儿媳妇有什么要求,能拿出多少彩礼。

李桂花哪敢替赵林做主,她要敢自作主张,赵林是真敢拉下脸不认账。她还要脸,也要名声,对着关系要好的老姐妹也只能打推辞,说要等到秋收后再说。

大家会心一笑,马上就要入夏进入农忙季,确实要等一等。秋收后闲下来才有时间相看,俗话说得好,有钱没钱娶个媳妇过年,她们秋收后再来。

王氏和李氏分家后也没搬出去另起新房,把婆婆的动静看在眼里,俩人心里居然都盼着赵林能晚一点结婚。

没结婚前,赵林有什么好东西都不会忘记侄子侄女,等以后有自己的孩子,侄子侄女再亲肯定也要后退一步。

她们也不是有什么坏心眼,就是心疼孩子。自家孩子这些天时不时跟着赵林身后蹭吃蹭喝,小脸都多了一些肉,只恨自家男人没本事,除了种地再也找不到其他赚钱的门路。

李桂花不知道儿媳妇的小心思,找到机会就催赵林考虑成亲的事,把他吓得没事都不敢去老宅。

入夏后天气一天比一天热,赵林的日常生活除了下田种地,闲着没事也会下河摸鱼。在村里,想每天吃肉是不可能的事,地主家都不敢每天吃肉,他想过上大口吃肉的生活还得再等等。

没有肉,鱼也能凑数。村前的小河大鱼不多,但小鱼小虾却不少,还有螺蛳和蚌壳,这都是好东西。天气热,下水也不用担心着凉,摸到的鱼虾一个人也吃不完,多的他会用盐腌好晒干。

除了鱼虾,他还想办法买了几只小鸡仔养着,只是猪实在太臭,他不愿意养。

赵有德夫妻就养了一头猪,只是人都没有什么吃的,猪更没吃的,一年四季都吃杂草,养了几个月也没多少肉,养到过年最多也就百来斤。

为了养鸡,他还用废旧木板搭了一个鸡笼,下蛋的鸡窝也早就准备好,只等着母鸡下蛋,就能天天有新鲜土鸡蛋吃。

自从家里多了几只鸡,赵有德再也不用叫赵林早床,有公鸡代劳了。

刚开始赵林还很生气,恨不得把刚刚开嗓的公鸡杀了吃,习惯之后倒也不嫌公鸡吵了。天黑就睡觉,没有公鸡打鸣,他也睡不着。

田里的稻谷还没到收割的时候,地里的活也不算多。赵林早早起床没活干,把主意打到村后面的山上,想上山看看有什么好东西。

他也没指望上山就挖到人参,捡到宝,打到大型猎物,但捡几个野鸡蛋,摘几个野果也是好事。他都多久没吃水果了,天天吃草都吃得发光,比狼的眼睛还绿。

赵有德知道拦不住他,也没拦,只让他把家里砍柴刀带上,雄黄药也带好,万一遇到大虫也能有点用。

李桂花不乐意了,哪怕老二不是她最喜欢的儿子,也不愿意他遇到危险。她拦着不让,赵林不听也就算了,结果赵大麦兄弟俩也想跟着一起上山。


屠夫也是个会做生意的,赵林前几次买肉是什么都没送过,这次他们买得多,主动从摊子下面拿出两根完全没有肉的大骨送他熬汤。

婚礼当天,赵林一大早就被李桂花叫起来。

虽然没有建新房子,但只有一间房也要好好布置一番,要让女方送亲的亲戚看到诚意。布置新房的事用不上他帮忙,酒席也不用他来插手,只有李桂花领着几家亲近的妇女忙活。

咨客的活也有专人干,这些事都不用他来操心。族里自有一套办红白喜事的班子,大家各司其职,完全不用主家操心。

他今天当新郎,只最闲的人,只需要穿上新衣服等着吉时去王家迎亲。为了迎亲,毛驴都被打扮一新,提前洗过澡,头顶上还戴了一朵大红花。

赵林身上也挂着同款大红花,他觉得难看,可所有人都夸好看。吉时还早,他想先取下来,李桂花也不准他动。

他只能顶着大红花走来走去,所有上门贺喜的亲戚朋友都要围观一下。幸好一辈子只结一次婚,再来一次他是想都不敢想。

这样尴尬的时刻也没有维持太久,出发的吉时到了,他像个木偶一样被媒婆拉着去迎亲,除了他,还有一群年轻小伙陪同。

一路上吹吹打打往大河村走,很多孩子跟在队伍旁边看热闹。队伍里马上有人拎着糖给孩子们发糖,哄得孩子们一起高声祝福新人“百年好合,早生贵子”。

原本小半个时辰的路,因为围观的孩子多了,走到快一个时辰才到大河村。

王家早已经做好准拦门准备,三个小舅子齐齐站在门口给赵林下马威,想娶走他们大姐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赵林早有心理准备,面对小舅子的刁难始终面带微笑。

老三王耀辉第一个开口:“大姐夫,听说你识字,知道催妆诗吗?”

“知道。”

“那好,我也不要你作诗,你能背一首就行。”

媒人的脸色不变,心里却骂王家不懂事,事先也没说有这一出,村里的庄稼汉子懂什么诗,还背诗,能读出来就不错了。

赵家一群小伙子面色早就变了,他们也不懂什么催妆诗,更担心赵林应付不来。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出丑,可不是赵林一个人的事,是全部赵姓族人的事,说出去以后都只会笑他们姓赵的不行。

赵林急了,上学背的那些诗早就还给语文老师,更别说催妆诗。他是看过不少,但谁家好人背这个,一时间只能努力回忆,希望能想起一两句。

大脑高速运转之下,还真让他起来一首,赶紧背出来:“一床两好世间无,好女如何得好夫。高捲珠帘明点烛,试教菩萨看麻胡。”

背完才望着王耀辉,这可是宋代诗人的作品,应该能过关吧。

王耀辉原以为能难住赵林,没想到他会背出来,只好放过他。

负责后面两关的王耀学和王耀文兄弟见赵林过关也松口气,小弟不懂事,还好大姐夫是真读过书的人,只是可惜了。服过兵役,这辈子都没机会科举,否则继续读书,说不好还能给大姐赚个诰命回来。

赵林可不知道俩个小舅子对他的期望这么高,第二关和第三关很简单就过了,经过前面王耀辉的胡闹,兄弟俩也不打算再为难人。

他们年纪大一点,比王耀辉懂事多了,知道这是结亲,不是结仇,要想大姐嫁人后过得好,对赵林就得客气点。


等村长问得差不多,赵家人才护着赵林离开。其他村民还舍不得走,大家伙聚在一起小声议论,都说带着一头毛驴回来,没当官应该也有点小钱,赵家赚到了。

这话一出,服兵役死人的几家脸色更不好看,带着伤病回来的几家也不高兴。虽然儿子回来了,但有伤病,干不了重活,又有什么用。平白多个吃闲饭的人,还不如死在外面算了。

这些都是赵林不知道的事,他已经跟着赵有德回到家。这么多年过去,家里的房子还是老样子,不对,应该说更破旧了。

原身要上战场日子不好过,看样子赵家人留下来的日子也并没有好到哪去。也不是完全没有好事发生,至少家里添丁进口就好事,原身的大哥和小弟都已各自成家。

刚才在外面没有来及和家里其他人说话,这会关起门才有空和其他人见亲。大哥是第一个,兄弟俩只相差三岁,可以说是从小一起长大,哪怕离开多年也变化不大,一眼就认出来。

赵大麦没想到还有机会见到二弟,他有些不好意思,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最后拍了拍赵林的肩,什么都没说就退下来。

小弟赵大石是幺儿,原身当年离开的时候才八岁,正是狗都嫌弃的年纪。小时候的赵大石就是调皮捣蛋的孩子,长大后倒是懂事不少,至少第一见看着没有小时候讨厌。

兄弟俩年龄相差大,关系又不好,见面自然没有什么话聊,两句话就结束。

大嫂王氏和王六婆娘家一个村,俩人还有点亲戚关系,靠王六婆牵线搭桥才嫁到赵家。大嫂是原身离家前就进门的,只有弟媳妇没见过。

虽然农村没有那么多规矩和讲究,可他一个大伯哥也不好盯着弟媳妇多看。一眼扫过去混个脸熟,保证双方以后走到路上不会认错人就行。

他刚回来,也没有对着兄弟媳妇打听的道理,只知道弟媳妇李氏则是李桂花娘家的侄女。说是侄女其实早就出了五服,但俩人娘家在一个村,也比王氏要亲近。

下面的侄子侄女也不多,一共才三个,大哥家一儿一女,小弟家一个儿子。仨个孩子都大不,最大的小云也才七岁,三双眼睛盯着他,都对他这个从没见过的二叔/二伯好奇。

赵林随手摸出几颗糖分给下面的侄子侄女,这还是早上出发前在庆云城买的。不是什么好糖,但用来哄孩子够了。

李桂花看到包裹着糖纸的糖就知道不便宜,忍不住嚷嚷赵林不该花这冤枉钱,孩子还小,吃什么糖,就算要吃糖买点麦芽糖也够了,哪用吃上等糖,这种带包装的糖就该留着走礼才对。

王氏和李氏心里也是这个想法,不过糖是赵林给的,她们也不好动手从孩子手上抢糖,只能忍痛看孩子把糖吃进嘴里。

“娘,几颗糖怎么走礼。”赵林安抚好李桂花,又提醒三个孩子吃糖的时候要注意点,别呛着噎着,卡到喉咙就危险了。

一家人都笑了,孩子们又不傻,要吃个糖哪有危险。村里比这危险的事多了去,谁家孩子不是这样长大。

家里人还等着他继续拿礼物出来,别的他们不知道,但院子里的毛驴至少值七八两银子,总不能就给孩子几颗糖吧。

赵林还真没给赵家人带什么礼物,他又不是出门旅游回来,在没摸清原主家的品性之前,是不可能买大包小包的礼物送人。

他没管赵家人期盼的眼神,反倒说起以后的事,原身走的时候赵家没分家。他这次回来就不走了,别的不说,首先也要有住的地方,赵家还是原来的老房子,他睡哪是个大问题。

一大家子住在一起矛盾肯定不少,他还是希望能早点分家过自己的小日子。一个人住多自由,他在路上就算过,手里的钱建不了青砖大瓦房,但一房木板房还是够,实在不行建个竹屋也可以临时过渡一下。

赵有德和李桂花对视一眼,俩人早就想到这事,只是不知道怎么开口。俩个儿子娶亲已经花光家里银钱,手里剩个几百文可以说什么都干不了,偏偏家里也没有多余的空屋子。

原身走的时候赵大麦就结婚,夫妻俩带着孩子占了东边一间屋。原身离家前和赵大石共睡一间房,但现在这间屋是赵大石夫妻带着孩子住。

他刚回来也不可能开口要赵大石夫妻让房,但是他也不想委屈自己。原身服兵役可是替这个家服,不是他一个人的事,不能回家后连个落脚地都没有。

赵林盯着赵有德和李桂花夫妻,希望他们俩给个解决方案。

李桂花推了赵有德一把,让他拿主意,他是一家之主,他不管谁管。

赵有德左思右想也没有好办法,最后不得不咬牙开口:“二蛋,家里也不知道你要回来的消息,暂时没地方睡。要不你先在柴房将就一下,正好这天也不算太冷。”

柴房是用几根树枝和茅草搭建起来的,比牛棚强不到哪去。哪怕他事先做过心理准备,也没想到刚进家门就被打发睡柴房。

赵林的面色不好看,沉吟片刻还是直接问:“爹,现在是农忙时节,搭建一间屋不要多少时间,完全来得及,为什么不建新屋。”

赵家的院子够大,再多搭建一间房也有空间,钱肯定要花一些,但不建青砖瓦房所费也不会太多,全看想不想。

赵有德夫妻被他问成苦瓜脸,俩人不好意思说家里没钱,有心让他自己掏钱建房,又不好意思开这个口。这个儿子离乡多年,看起来脾气和性格都大变,不像以前好说话了。

赵大麦和赵大石兄弟俩也有些不好意思,他们是知道家里的经济情况,可让他们主动掏钱给兄弟建新房也做不到。

俩人看一眼媳妇和孩子,终归还是小家庭利益占上风,决定装傻充愣当不知道。

王氏和李氏见自家男人没有傻乎乎开口帮忙是暗自松口气,同时公婆让小叔子/二伯哥睡柴房的决定是一百个赞同。


他还在思考的时候,院内响起一道声音:“三弟,你在和谁说话。”

“大姐,有两个人找娘,说是大丰村的。”赵林说要找大人,被他自动理解成找娘。倒也没错,家里长辈就王童生的媳妇一个,不找她找谁。

赵林也没反驳,先进门再说,他可不想站在外面被人围观。

“那你开门请人进来,娘在西厢房纺纱,你领着他们去。”

王秀英听到有陌生人找娘,也没多想,光天化日之下不会有人进村犯事,自家可是村子中心,安全还是有保证。这套大院子还是祖上传下来的,家里多困难的时候都没想过要卖,换个地方住可不一定能放心。

赵林从姐弟俩人的对话猜出说话的是王家长女,也就是他要成亲的对象,声音是好听的,人应该也不会丑吧。

进门之前,他把毛驴拴在院子外面的树杆上,也不担心有人偷。几个月的时间,早就把毛驴喂熟了,没有他的同意,别说坐,碰一下它都不愿意。

赵林和村长夫人跟在王耀辉的后面,用眼角余光打量王家的一切。

院子很大,种了树,还有几片菜地,种着不同品种的蔬菜。菜地旁边有一树栀子花,正值花季,洁白的花朵散发出阵阵清香,能看出来主人是个热爱生活的人。

张氏早在听到一对儿女对话时就停住手里的活,等见到赵林和村长夫人才确定自家没有这一门亲戚,远亲也没有。

赵林正准备主动打招呼,村长夫人抢着开口:“大妹子,我家男人姓赵,是大丰村的村长,你可能听说过。这是赵家族里的侄子,是个好小伙,因为服兵役耽误婚事,今年回来后忙着建房弄地也没心思娶亲,没想到会遇到官配的好事……”

赵林感激地看向村长夫人,要他自己说,可不好意思说得这么好,也不会尬夸官府,姜还是老的辣。

村长夫人的未尽之言,张氏也听懂了。王童生还没过世的时候,她也是跟着男人学过几个字,也懂人情世故,私下对官府有什么不满意,嘴上也不要说出来。

隔墙有耳,被人听到还跑去举报就麻烦了。官府强行婚配不是好事,可他们这种贫寒之前也只能老实听话,反抗不了,怨言也不能有,否则大老爷可不会客气。

张氏让小儿子去倒茶,把村长夫人和赵林请进屋说话。官府的通知下来之后,她也托人打听过赵家的情况,可惜了解的不多。

赵家主动上门,正是了解情况的好机会。自从男人过世后,家里条件差了许多,多亏大闺女一直拖着不成亲,把自己当个男孩子用,母女俩才强撑起这个家,把几个儿子养大。

她是个没本事的,可也不是那等心狠的,没有一直压着闺女不嫁人的想法。

现在最小的儿子也有十岁,她也催过闺女嫁人,可家里拿不出像样的嫁妆,条件好的看不上自家,条件差的又变成她看不上,才会耽误孩子,都是她的错。

村长夫人察言观色,知道张氏担心什么,上来就把赵林一顿好夸。从头夸到脚,全方位各种夸,连小时候的事都拿出来夸,夸完又把诚意摆出来,问女方对婚事有什么要求。

“大妹子,我这侄子条件虽然差点,但一定会好好对未来媳妇,你就放心嫁闺女吧。”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