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厚熜黄锦的现代都市小说《文章全文我在大明,刚穿越就要登基为帝》,由网络作家“随遇而安写手”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我在大明,刚穿越就要登基为帝》是作者“随遇而安写手”独家创作上线的一部军事历史,文里出场的灵魂人物分别为朱厚熜黄锦,超爽情节主要讲述的是:是冤案。王琼处理过的那些人就应该平反。从道理来说,完全说得过去。完全是堂堂正正的。可是朱厚熜就是生气。杨廷和这是看朱厚熜年轻,还有就是朱厚熜不熟悉朝政的机会,把王琼彻底打死,不给王琼翻身的机会。毕竟朱厚熜刚刚登基,甚至连王琼是谁都不认识。听到这么多朝臣弹劾王琼,加上王琼曾经反对过朱厚熜登基,朱厚熜对王琼不可能有什么好印象。彻底打死王琼,可以直接瓦解王琼在朝中的势力。......
《文章全文我在大明,刚穿越就要登基为帝》精彩片段
“皇上圣明。”
一片“圣明”之声当中,只有坐在上面的朱厚熜是一脸“便秘”。
早朝,朱厚熜很郁闷。
皇帝当的也不容易,整个早朝朱厚熜都是被动的接受别人已经设定好的路线走。
杨廷和跟朱厚熜玩的是阳谋,并没有跟朱厚熜玩阴谋。杨廷和堂堂正正的利用言官弹劾王琼,把王琼案子和钱宁、江彬案子合并在一起。让朱厚熜这个皇帝都无话可说。
而且还真不是诬告。
王琼和钱宁、江彬的关系的确是非常好,很多事情认真追究的确是牵扯得上。
把王琼牵扯到钱宁、江彬案子,这是一个毒招,是一个狠招,但更是一个妙招。虽然江彬和钱宁的案子还没有开审,但谁不知道两个人的案子基本上是没有平反的可能。甚至两个人就算没有做过什么太过分的事情,两个人也不可能走出监狱。
王琼和他们扯在一起,可以看出杨廷和他们是真的不想让王琼活着。
接着一个转弯,既然王琼“十恶不赦”,那么他处理的那些案子就是冤案。王琼处理过的那些人就应该平反。从道理来说,完全说得过去。完全是堂堂正正的。
可是朱厚熜就是生气。
杨廷和这是看朱厚熜年轻,还有就是朱厚熜不熟悉朝政的机会,把王琼彻底打死,不给王琼翻身的机会。毕竟朱厚熜刚刚登基,甚至连王琼是谁都不认识。听到这么多朝臣弹劾王琼,加上王琼曾经反对过朱厚熜登基,朱厚熜对王琼不可能有什么好印象。彻底打死王琼,可以直接瓦解王琼在朝中的势力。而且利用打击王琼的机会,召回自己的人。
这个早朝杨廷和成功了。
把王琼案并入了钱宁、江彬案当中,同时给彭泽他们一个平反的机会。朱厚熜能做的很有限,只能是拖延时间。历史上的嘉靖和现在的朱厚熜不一样,他是实实在在十四岁的孩子。虽然后来的表现来看,嘉靖真的是很聪明,手腕非常出色。但那是经历过大礼仪之争之后,慢慢的成熟起来的。刚刚登基的时候,嘉靖再怎么聪慧,都只是一个没有接受过正规帝王教育,走了狗屎运捡到了皇帝帽子的十四岁孩子。
对于登基没有丝毫的心理准备。
所以登基之后,在杨廷和的引导之下,在那些言官的弹劾之下,接连罢黜了大量的朝廷大臣。很多都是因为涉及到江彬、钱宁、王琼案子。像现在的兵部尚书王宪、工部尚书李鐩、刑部尚书张子麟都被罢黜赶走。
而且召回了彭泽、李昆、陈九畴。
彭泽回来就担任了兵部尚书,而且杨廷和从南京召回乔宇担任吏部尚书,召回老臣子孙交(孙交和杨廷和父亲是科举同届)担任户部尚书,林俊担任工部尚书。这样杨廷和迅速的掌握了六部当中最有权力的几个部门,彻底稳住了自己内阁首辅的位置。而且内阁开始掌控六部权力。
当然打击权阉更是顺利。
嘉靖本人也不喜欢正德朝的权阉,所以在杨廷和他们的建议之下,嘉靖刚刚登基之后,就对于那些正德朝权阉开刀。几下之间,正德朝权倾一时的权阉,一个一个都被处理。整体来说历史上嘉靖登基的时候真的是太小了。
这样的情况之下,翰林院的那些侍读、侍讲让皇帝记住,那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明清这样君权巅峰的朝代,皇帝记住你了,皇帝想要提拔你,那么前面就是康庄大道。
就算皇上没想过提拔你,可是当有机会升官的时候,那些候选人名单来到了皇帝这里。皇帝在一群不认识的官员中间,看到一个自己认识的官员,当然会选择认识的。
这就是和皇帝亲近的优势。
另外一个是经筵大典。
这个就是一个非常大的盛典。参加的都是朝廷重臣。特别是到了明朝之后,对于经筵就更加重视。不过也正是因为明朝太过重视经筵,结果是越发的程序化。
如果说以前唐宋的时候,经筵还没有固定形式,因此发言反而是很活跃。大家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且皇上也会问很多现实问题,这些官员就帮皇上回答解决办法。但到了明朝之后,因为规矩森严,反而没有了以前那种百家争鸣。更多的是按照程序,中规中矩的发表。谁先说话,说什么话,都有明确的规定。就连皇帝应该怎么做,都有规定。结果整个经筵大典变成了形式化,内容也都是一些没什么营养的官样文章。
“经筵日讲的讲官,也有可能是翰林院出身的其他六部官员担任。”
“嗯。”
朱厚熜点头。
明英宗之后,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都是表明翰林院的特殊地位。朱厚熜并不是很满意这样的情况。如果内阁只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如果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那么非翰林不入内阁其实没什么错误。因为翰林院的那些官员,一个个本身都是学富五车,又在翰林院天天看书,作为秘书、顾问都是合格的。
但现在内阁的权力是越来越大,甚至慢慢的过渡到“无相名,有相权”的地步。既然内阁不再是皇帝的秘书机构,而是要成为处理天下政务的机构,那么内阁阁臣需要的素质就和以前不一样。
很多内阁阁臣,目前的升官路径都差不多。在翰林院熬很多年,跳出翰林院就是六部的侍郎。没几年就是六部尚书,然后有机会入阁。这样的大臣,凭什么就能够负责全国政务。
他们有行政经验吗?
按照朱厚熜的想法,那些进士在翰林院拓展视野,熟悉一下朝政运转之后,就应该让他们做事情。特别是应该让他们去地方,熟悉一下地方情况,地方政务。甚至进入内阁之前,应该担任一省负责人,然后应该负责六部尚书职位,这样的经历才应该进入内阁担任阁臣。只有这样的经验,处理政务才能够更加游刃有余。
但目前朱厚熜也没有能力改变。
毕竟目前大明高官大部分都是翰林院出身。朱厚熜要改变这样的局面,肯定会受到他们的抵制。
“王卿,经筵大典先不用着急,先恢复经筵日讲。从明天就开始。”
“是。”
经筵大典太复杂。
现在朱厚熜才刚刚登基,要处理的事情太多。
“王卿,经筵日讲朕已经了解了。这样,每七天安排六天日讲。每六天当中,有两天让六部官员给朕讲课。朕在安陆长大,对于六部的运转不熟,正好需要多学习。”
“臣遵旨。”
“还有,补行殿试,也交给王卿负责。”
最新评论